日本員工合群、但容易盲從,美國員工任性卻很有主見?1場心理實驗,竟意外扭轉美日印象…

2018-05-14 14:53

? 人氣

與低調的日本人相比,一般認為美國人的個性是自我主張強烈。不管在學校還是公司職場,總是被教育要展現自己的長處。不過,其實美國人心中也非常介意自己的缺點或弱點。儘管對外展現自己的長處,內心卻對自己的缺點,在意的不得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人雖然看似粗枝大葉、自信滿滿,但其實很多人內心認為「自己很失敗」而感到不安。舉例來說,在回答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的心理學實驗中,美國人也會出現舉出的缺點多於優點的傾向,甚至一樣傾向於只看到別人的優點而羨慕別人。

不管是美國人還是日本人,本質上的心理傾向並沒多大差異,都會介意自己的缺點,羨慕別人的優點。對經常來往的人,就會看到對方的缺點,但對於初次見面或交情尚淺的人,總覺得對方優於自己。

那麼,日本人和美國人到底哪裡不一樣?其實就是包含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內的文化層面。日本人因為是農耕民族,大家同心協力幫忙種稻、種菜會比較順利。所以總是以和為貴,教育大眾要和平相處。日本的學校教育也教導學生要合群、友愛,傾向於否定考試競爭,透過教育而強化了個人要配合別人的心理特性。

相對於此,美國因為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經由開拓才得以立國。因為匯集了各種背景相異的人,而必須主張自我,互相理解彼此的想法。此外,由於不鼓吹冒險挑戰的精神就無法順利開拓,所以美國的教育提倡不要耽於現狀,而必須改掉人們想要和平共處、維持現狀的心理特性。

在日本,是實施強化心理特性的教育;而在美國,則是採取矯正心理特性、減少缺失的教育。

如果從眾,甚至連「認知」都會改變

從心理學的實驗可以得知,美國人其實也重視合群。

生於波蘭、在美國從事研究的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Eliot Asch),透過實驗發現人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從眾的傾向。

他做了以下的實驗。先準備3支長度稍微各異的棒子,請受測者從中挑出和另一支棒子一樣長度的出來。若是受測者身邊沒有其他人、獨自選擇的話,幾乎所有受測者都能毫無疑問的選出正確的棒子。

接著,他安排幾位實驗幫手,和受測者一起選。這些實驗幫手紛紛指著不正確的棒子,一般說著「和這支一樣長」、「就是啊,和這支一樣長」之類的話。於是,受測者也指著那根棒子說「和這支一樣」。阿希的實驗結果是,約有3成的人選擇了錯誤的棒子。

但因受測者可能心中其實覺得「好像怪怪的」,只是配合周遭的人,所以事後實驗者再向受測者確認了這一點。一問之下,發現大多數人都回答:「我真的覺得是那一支。」可見受測者並非顧慮身邊的人,才不說出正確答案,而似乎是受到他人的影響,改變了自己的認知

我們一旦受到周遭的人影響,就會無意間改變腦中的認知;這並非覺得選擇是錯的、但說不出口,而是根本把錯誤的當成正確的了。我們一直以為配合旁人的從眾傾向,是日本人的特性,但其實所有人都會這樣。

作者│和田秀樹

1960年生於日本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院,曾任東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精神神經科助理、美國卡爾梅寧格精神醫學院國際特別研究員,現為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專攻臨床心理學)、川崎幸醫院精神科顧問、一橋大學經濟學院兼任講師、和田秀樹身心健康診所(專長抗老與企業高層的心理諮商)院長。

本文經授權轉自大是文化《成大事的人懂取捨:為什麼有人永遠有聰明做法?怎麼做,可以讓我的人生不再無從選擇?》
責任編輯/陳憶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大是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