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發明自己的親身告白】 寫給2024年的李柏毅

2015-02-03 14:16

? 人氣

還記得小時候,媽媽一再叮嚀的是什麼嗎?後來,你才慢慢發覺,自己能有這麼簡單通往富足的道路,個人的努力也許並非唯一的決定因素。

親愛的李柏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的你,正在往什麼目標前行呢?還記得為什麼正在為這個目標努力嗎?

齊克果說過,「唯有回顧過去,始能瞭解人生。」如果想要知道今天的自己為什麼在這裡,可以想想五年前的自己在做些什麼、想些什麼。

而你是為了什麼,在接受六年的經濟學、管理學洗禮後,決心改行社會學,又在來到美國半年後,下定決心回台灣和朋友將原有的「人生百味」計畫轉型為社會企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完成培力弱勢族群、消除社會歧視、減少食物浪費的使命呢?

ed1758_04a9ff56403d411594092026f33ebd8d.png_srz_p_162_162_75_22_0.50_1.20_0.png
「人生百味」計畫Logo

5年前,2009年:找到心中最重要的事

2009年,你20歲,就讀於清華大學科管院學士班。

此時的你,系學會長的任期將過半。手邊正在進行的專案,包含第一次和清交管院五個科系合辦小梅竹,以及第一次舉辦的科管週、科管營。除了負責掌握整體籌備進度之外,聯絡校內各個行政單位、對外部企業談贊助或合作、甚至是親自下海尬了開幕式主持、執行公平貿易商品推廣活動、(還有很丟臉的在科管之夜大跳熱舞)、準備科管營教案......。

提出這些構想到一步一步實踐的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遇到了許多質疑,包含對自己的質疑:身為一個創系剛滿四年、毫無大型活動經驗、財務預測有虧損可能的你們,到底能不能夠在這一年做到這麼多事情?

有可能。而且,有可能做得很好。連走道都座無虛席的科管之夜、第一年就拿下全校營隊評鑑第一名的成就,靠著一群你認為無可挑剔的夥伴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ed1758_7f80b34be8a64f2eaa7e37816351f028.png_srz_p_408_306_75_22_0.50_1.20_0.png
那一年,我們一起跑的系會 [作者為頭戴學士帽者]

那一年的經驗,給了你許多機會反省自己:那一年你是多麼幸運,能夠找到願意讓你全心投入的組織,而且能夠找到能密切合作、互補甚至成為好友的團隊。而你也深刻體會到,自己的能力多麼有限,如果不是夥伴們的相互照應,你不會有這麼精彩的故事。

最重要的是,五年以來,你更知道自己在乎的是什麼、更瞭解自己的性格和限制。之所以會在當年推公平貿易商品,會在這五年裡隨著臺灣許多NGO的腳步訪查臺灣的鄉村角落,甚至是走到社會學博士班,無非證明了在你心中,公平正義是最重要的事情。

25年前,1989年:敲響生命的主旋律

如果把時空拉得更遠,1989年,你開始參與的這個世界,遙遙地發生了許多長大後與你心裡相呼應的大事。

那年,發生了六四天安門事件、香港基本法草案頒布、與中國奧會達成協定,臺灣以「中華台北」出席各項賽事、鄭南榕殉道、東歐民主化:波蘭共產黨在選舉中遭團結工聯擊敗、捷克思洛伐克的「天鵝絨革命」、美蘇領導人會面、以及 - 柏林圍牆倒下。

ed1758_d53c0cafe64a413b86acb1800fa3c7e9.jpg_srz_p_467_352_75_22_0.50_1.20_0.jpg
 

如果說,這些事件要有什麼共同點的話,那就是這些事件決定了往後25年、甚至更長久的將來,我們如何談論國家、爭取民主、追求正義與人權。這段被歷史課本稱作是「第三波民主化」的時期,世界各地民主運動風起雲湧,而台灣也躬逢其盛。

那是個秩序繽紛的年代,農運、工運、婦運、消費者意識、環保、政治參與......都構成了1980、1990年代台灣社會的主旋律。

這些運動,有什麼共同點?儘管訴求、組織與策略大異其趣,但這些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是來自於讓更多人享有自由、平等與發展的願景,這讓我們願意放下性別、種族、宗教、階級與黨派的成見,致力於建構一個兼具合理經濟成長、涵容性(inclusive)社會發展、以及民主政治的國家。

25年來,伴隨你長大的信念

還記得小時候,媽媽一再叮嚀你的是什麼嗎?那時,媽媽持續地在特教班擔任志工,總是提醒你是處在一個多麼幸福的環境,能有如此豐富的資源,可以安心地唸書。

雖然,一直到大學,你才慢慢理解母親所說的那個世界。從一個眾人眼中的貴族學校度過六年中學生涯的你,其實當時並不理解為什麼會有貧窮、失業:努力考上好大學,畢業之後努力找工作,人生不就是一條這麼簡單的路嗎。

後來,你才慢慢發覺,自己能有這麼簡單通往富足的道路,個人的努力也許並非唯一的決定因素。如果你的父親不是公務人員、如果你的長輩不是職業軍人而能獲得國家的照料、如果你不是生長在一個解嚴後的民主政治體系、如果你不是生長在台北市,享受着比起其他縣市更為充足的教育資源、如果你不是吃著中南部農民辛苦種出來的稻米或蔬菜......。

於是,你開始反省,是不是一切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你開始反省,為什麼我們總是想著要如何得到更多,卻很少問自己可以為這個群體做些什麼。

ed1758_fb98af28054c483d9eb85e16ea0c04c9.jpg_srz_p_467_622_75_22_0.50_1.20_0.jpg
 

你開始反省,自己可以選擇讓成為剝削他者的華爾街之狼,但也可以選擇一如卡繆所說,「人生除了幸福,還有責任」:除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之外,用自己的方式讓這地球變得更宜人居,追求一個更公平、更永續的社會。

別忘了,你曾寫下這段勉勵自己的文字:

「我期待,臺灣和這世界,都能夠是每一個人,找到認同自己的方式的一片土地。因此,一個更民主、更尊重多元、更能以長遠眼光看待事物的社會,在我心目中是一個值得用一生追尋的目標。」

也別忘了,這正是你放棄獎學金、毅然決然回到台灣,創立社會企業的原因。你想要減少人們浪費食物的惡習,讓這些剩食能有更好的利用方式;你想要降低大眾對街友等弱勢的歧視,讓他們更有自信地重回社會的懷抱;你想要提高街賣者的收入和工作環境,讓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更多希望。

回到現在,2014年:你就是改變的人

當我們想要實現這些改變的時候,要做到這一點,就如同德雷沙修女曾說,要數到一百萬,必須從一開始。

短短這幾個月的社會學訓練,你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儘管我們每一個人面對的是看似無法撼動的結構限制,但我們永遠有改變現狀的能力,不管是大是小。

我們想要改變些什麼,為什麼不是由我們自己親手去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往往是公共財,也往往是大家希望擁有、但不想自己去做,只想搭便車的事情。如果你我都等著別人去做,那麼問題永遠都不會被解決。「那個會去作的人」,永遠只是虛構的人物罷了。

而你的性格就是,只要你覺得你做得到,那為什麼不做?這也許就是你最大的限制:理想化、不懂人情世故、不認清世界上沒有公平正義這件事情 - 你欣然接受,因為這就是你樂在冒險的人生裡,最重要的事情:不喜歡現狀,那就成為改變現狀的那個人。

你從來沒有把握自己會不會成功,就像當年你並沒有多大的把握,會有多少人參加自己辛苦辦的活動,但如果因此裹足不前,那什麼事情也都不會發生:得不到經驗、交不到好友、過了一個如此精彩的大學生活。

ed1758_2b1c5520ad754150ac66f7ad2a020ac1.png_srz_p_409_306_75_22_0.50_1.20_0.png
大學期間留下的許多回憶:梅竹賽、營隊等活動識別證

甘地說,「你必須就是那個投身改變的人。」

當你反省自己從哪裡來、身處何方的時候,你清楚地認識到,I must be the change agent.「當我確信我有能力可以作出改變的時候,我會努力說服身邊的人,一起投身改變。」當年申請商研所的自傳,以及老師、朋友們的提醒,你才發現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感召(calling),「對我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10年後,2024年:期許你仍在理想的路上

2024年,也就是當我們第50年,向六四事件受害者致哀、向鄭南榕致敬、回顧東歐民主化歷史的時候,我確信你仍在理想的半路上。

記住,再怎麼辛苦的日子,總有讓你願意撐下去的原因。只是在焦頭爛額、四處奔波、不被注意的那些日子裡,你也許會忘記了什麼是初衷、什麼是夢想、什麼是堅持、什麼又叫做感動。

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說過,「歷史不是直線前進的,但是當有智慧有決心的領導人推動後,歷史的確會前進。」你一向用最高標準來期許自己:你必須就是那個有智慧、有決心的領導人,推動歷史前進。

十年前,你曾期許自己,要拉大格局、保持自信、充滿彈性、忠於自我。雖然道阻且長,但你一定能找到一群有著相同理念、相同熱血的夥伴,一起實現改變的初衷。

加油!

李柏毅

2014年底於美國亞利桑那州

 

 

【關於李柏毅】

25歲,台北人。主修經濟、管理和一些些社會學,原以為自己會成為學者,但又決定先回來和朋友一同創立社會企業。

可能有維京人的血統,總是樂於過著冒險的人生,立志當個勇於承擔、積極創新的傻子,也不斷提醒自己「人生除了幸福,還有責任」。用一顆熱情的心、冷靜的頭腦,剖析這個社會的各種不平,找出原因與解決方式,建構一個人人得以尊嚴地生活的國度。

 

撰文/作者:李柏毅/本文經授權轉載自Career for Change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