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崛起是運氣好?她用計發動政變、一連扳倒政治宿敵…靠4大關鍵坐穩權力核心

2021-12-16 11:33

? 人氣

政變之後,奕訢得到了「議政王」的特殊權位,等於是以宗親身分實質統領外朝。對這個朝廷,奕訢立有大功,他主導最困難的英法聯軍善後事務,又組織北京的勢力協助慈禧太后剷除肅順。但他愈是顯赫,愈是觸犯了從明代以來另一項政治上的禁忌─宗室與重臣不得混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朱元璋建立絕對皇權的一種防範手段,盡量將其他在血緣身分上有可能覬覦皇位的人,排除在政治權力運作之外。有身分的人沒有權力經驗,有權力經驗的人沒有身分,如此提供現任皇帝不受威脅的最高保障。

制度建立起來後,從明朝延續到清朝,也就連帶產生了外朝大臣防範宗室成員根深柢固的基本態度。

在這樣的結構下,幾乎無可避免的事就發生了。同治四年,一位叫蔡壽祺的翰林院編修上了一份奏摺,洋洋灑灑列出對於恭親王的「十大罪」指控。

蔡壽祺此舉有著明顯的投機之意,也反映了當時的官場風氣與遊戲規則。利用直接向皇帝上奏的機會,想要吸引皇帝注意,一定要敢於冒險,向皇帝指控握有大權的人。如此做當然必須承擔遭到報復的高風險,但相對也會有暴得大名、一夕獲得不次拔擢的機會。

參奏高官可能有幾種結果。最常見的是皇帝認為你胡說八道,將上奏駁回,過程中很可能上奏內容會外漏,當然就得罪了被你攻擊的重臣,只能等著遭到報復。第二種情況是皇帝認為上奏有用。一種有用是可以藉機管束重臣,將被參奏的人找來,警告他別太放肆囂張,現在有別人告狀的把柄落在皇帝手中了;另一種有用是真的徹查上奏中批評的內容,予以處置。

這是清朝正常政治運作中的一環,所以有蔡壽祺這樣的上奏不算意外。尤其奕訢以宗親身分又主掌大權,是最典型高風險卻也可能帶來高報酬的明顯彈劾對象。

從咸豐朝便與知政事,慈禧太后很了解這些官僚運作的邏輯,於是便操作蔡壽祺的上奏,逼迫恭親王退離原本總攬權力的「議政王」位子。這其實等於是第二次的政變,宮中、朝中隱性互動的政變,結果是奕訢也被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如此宮中、朝中的權力運作就都集中在慈禧太后手中,沒有人能挑戰她,甚至沒有人能在權利地位上和她平起平坐。

註:《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六》記載:「奉遺詔曰:……召見宗人府宗令、右宗正、御前大臣、軍機大臣,令其承寫硃諭,立皇長子為皇太子,並命該王大臣等,盡心輔弼,贊襄政務。」這八名王大臣分別為: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和焦佑瀛。

作者介紹|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出版《不一樣的中國史13:從變法到革命,顛覆帝制的時代──晚清》(原標題:權力真空下慈禧崛起的偶然因素)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