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不快樂」是因為時間都耗在小事上!心理學家供人生拋開憂鬱,保持快樂4方法

2018-03-05 06:30

? 人氣

快樂的人生,不但需要樂觀的思考模式,更需要培養自己的長處和美德,這不但能令你在生活和工作上,稱心滿意,帶來快樂。在德行上也能找出豐富的意義,而有益於靈性的陶冶和醒覺,得到宗教家所說的喜樂或法喜的快樂境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快樂的四個向度

一個人快樂與否,跟他所表現適應環境的模式(人格),有密切的關連。人所表現的想法、心情和行為,是內在結構的外在反應。於是快樂顯然與以下幾個屬性有關。

第一,人的心靈越自由就越快樂

心靈的自由度是指肯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做想做的承擔,學習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而不是怠惰、逃避、找藉口、尋歡作樂等。肯負責任的人,願意歷練、學習新的能力和長處。他適應環境的自由度也跟著提高,成就感也大。所以他們是快樂的。時下有許多人,抱著浪漫主義的自由,告訴自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久之他們荒廢了學習和歷練,最後落得變成尼特族(NEET),龜縮在家裡,無法外出工作。就是一般所謂的啃老族,這樣當然不會快樂。

第二,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和實現自己就能得到快樂

人註定要用自己手上有的資糧,走出成功、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每個人都不一樣,因緣不同,興趣能力各異,機會和成長環境也不一樣。人只能用手上有的資糧,慢慢去成長延伸,從而得到成功,看到自己人生的價值,得到快樂。那些自暴自棄,不肯接納自己、實現自己的人,則不能積小勝為大勝,他們往往抑鬱不快樂。

每個人都不一樣,因緣不同,興趣能力各異,機會和成長環境也不一樣,接納自己就能得到快樂。(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每個人都不一樣,因緣不同,興趣能力各異,機會和成長環境也不一樣,接納自己就能得到快樂。(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第三,健康的社會關係帶來了快樂

每個人都需要社會網絡和人際支持,從而得到愛、關心和照顧,產生感情的支持、工具性的支持、經濟上的支持、評價上的支持等互動。這些健康的社會整合,使人得到安定和溫馨,從而帶來許多快樂。至於那些社會孤立的人,沒有可以支持和依賴的朋友,將會是寂寞、不安和不快樂。

第四,在信仰上找到人生意義,帶來靈性覺醒的快樂

特別是宗教的靜坐、禱告、念佛等修持,能帶來寧靜、慈悲心和社群意識。宗教的靈修能提昇自我意識,提昇神經機能,改善生理和情緒的健康。此外,宗教對生命的終極調適,有良好的助益。這些都是快樂的一部分。

人是否活得快樂,跟他的健全人格息息相關。上述四個要點,正是發展健全人格的自由性、個體性、社會性和意義性的根本素材。

快樂是抉擇來的

正確的抉擇帶來快樂,錯誤的抉擇則帶來悲傷痛苦,所以心理學家會說苦樂自擇,不可不慎。以下的抉擇能帶來快樂:

第一,快樂的人能分辨小挫折和大困難,從而做出正確的抉擇

在我們生活中,總免不了挫折和障礙,如果是小小的不方便,切忌使用如臨大敵的心情去處理。這種回應過當,拿大砲打小鳥的方法,往往造成許多困擾,而失去快樂。俗話所謂殺雞焉用牛刀,正是這個道理;夫妻間的相處,親子間的互動,同事之間的往來,都要避免把小小的不舒服當大難題來處理。小題大作,大發雷霆,會造成許多難題。不快樂的人總是被小事情折騰得沒時間精力去創造快樂和有價值的人生。

第二,快樂的人選擇自我延伸,所以人際溝通好,人際支持多,社會整合完整

他們不像自我中心的人,完全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而是同理別人,甚至能對社會、文化和大自然產生同理,從而發展出喜樂和創意。自我延伸的人胸襟大,看事情總是了了分明,他們分寸拿捏精準,從而能圓滿解決問題,所以總是快樂。

第三,快樂的人不選擇自憐,而選擇自我肯定

他相信「我好,你也好」,不墜入自憐的委屈和悽苦之情。他們持平莊嚴地看待自己和別人,並以明理的方式與人溝通,所以他們總是保持快樂。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快樂的人不選擇自憐,而選擇自我肯定。(示意圖非本人/KBS world@facebook

結語

快樂不是尋歡作樂,而是喜歡過正向有意義的生活,熱愛有建設性的工作。快樂的人在發揮自己能力中感到快樂,在接納自己和愛護、尊敬別人中感到快樂。

他們性情穩定,遇到挫折時不會驚慌失措,而能安度難關。他們肯上進,不斷提昇自己的自我效能。他們也能自得其樂,因為生活中的事,在他們的眼裡,都能隨緣以正向的態度迎接它。

作者|鄭石岩

心理學家鄭石岩,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

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歷豐富,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

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

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本文經授權轉自遠流出版《起動適應力:適應當前環境,開拓美好願景》(原標題:尋找快樂的根源)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