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股、價值股該買哪一種?可用債券殖利率判斷,核心原則是「根據環境調整」

2021-11-04 10:40

? 人氣

投資人應根據環境調整投資原則。(示意圖 / 取自Pexels)

投資人應根據環境調整投資原則。(示意圖 / 取自Pexels)

投資高手:尼爾斯.詹森(Niels Jensen)
職業:基金經理人
投資法:長期投資
投資關鍵詞:因時制宜
著作:《指數化投資末日》(The End of Indexing)
名言:
長期熊市出現時,股市很少只回歸到趨勢線而已,多數都會觸底。

投資規則不應該一成不變。投資人應該要變動規則,以因應所處的環境。從經驗看來,我可以確認,不改變的人,遲早會遇到麻煩。我的第一條規則最重要,就是投資本身就是決定我該遵守的規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怎麼可能會有規則的規則?請讓我解釋一下。我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有規則,還有原則。最重要的規則一定適用,這些就是我的邊界規則。這種規則數量不多,但都極其重要。第二層規則,就是第二道邊境,嚴格說起來不是規則,而是原則。但我還是當成規則,因為幾乎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會遵循這些規則。

華倫.巴菲特曾經說過一些名言:「如果不願意持有一張股票十年,那麼就連想都不要想持有十分鐘。」我在投資產業已有三十多年的經驗,可以大聲說,投資輸到脫褲的人,幾乎都沒有遵循規則和原則,或是機會出現時,得意忘形。

我的短期投資表現還算可以(就跟多數投資人一樣)。但是這些年來,我發現自己長期的表現,非常不錯,所以就放眼長期,就跟華倫.巴菲特一樣。這三條規則會在這個章節呈現,我用起來的效果都很不錯。但是如果你的投資期限只到下週,那麼就不要期待太多。

1. 調整投資原則,因應所處環境

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解釋為什麼我的投資原則會因為環境而變更。有許多投資人都很喜愛成長股,原因也不難瞭解。多年以來,成長股績效優於價值股。但只要做好功課,就會發現債券殖利率,與成長股和價值股相對績效間,有很緊密的關係。

債券殖利率下降時,成長股的績效會優於價值股;債券殖利率上升時,反之亦然。債券殖利率過去三十五年來,多數時間都在下降,有那麼多投資人著迷於成長股,也就很好理解了。有整整一個世代的投資人,在好長的一段期間內,完全沒看過價值股績效優於成長股,或者只能依稀記得,就是因為上次發生這樣的情形,已經是三十五年前了。

現在假設我們面對的是多年升息,即使利率上升的幅度不大(我是這樣覺得),情勢也可能即將會改變。投資人如果遵守成長股規則,就可能會失望;如果準備好要適應變動的情形,勝出的機率就會比較高。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整體股市績效。以最籠統的角度來看,我會把股市分成長期牛市和長期熊市。過去一百五十多年來,美國經歷了六次長期牛市,長期熊市則只有五次(附件一)。

1877年來,美國經歷的股票牛市與熊市(圖/樂金文化)
1877年來,美國經歷的股票牛市與熊市(圖/樂金文化)

長期的牛市中,本益比會持續升高;長期熊市中,本益比就會下降。本益比下降會導致報酬大跌,導致長期的熊市。大家可以看到,長期牛市和熊市的總報酬率差異甚鉅。

長期牛市或熊市持續多久,沒有規則可循。但是歷史提供了一些指引。只有一個時期持續了二十多年,而牛市和熊市的趨勢往往都容易預測,至少過去一百五十年來是如此(附件二)。

標準普爾綜合指數-1877年至今(經通膨調整過後之回歸趨勢)(圖/樂金文化)
標準普爾綜合指數-1877年至今(經通膨調整過後之回歸趨勢)(圖/樂金文化)

另外,附件二顯示,從2009年開始至今的長期牛市(到撰寫本文時),幾乎都百分之百突破長期趨勢線,但長期熊市出現時,股市很少只回歸到趨勢線而已。多數都會觸底。

所以我認為,股票一般而言,又以美股為甚,定價基礎是接下來幾年的問題,所以我目前只會配置有限的資金,投資這個資產類別。

我已經盡量降低大家的期望了,現在來顛覆另外一個傳統的想法。投資人有個根深柢固的看法,原因大概是所謂的葛林斯潘賣權(Fed Put 或 Greenspan Put)。意思是情勢變糟時,聯準會都會進行紓困,股票很快就會回歸正軌。

所以幾年來,有許多投資人都選擇坐著等風暴結束。如果你抱持這樣的理念,請記得股市有時候會下跌好幾十年後,最後才會報復性回彈。

自1900年起,持續最久的負實際股票報酬(圖/樂金文化)
自1900年起,持續最久的負實際股票報酬(圖/樂金文化)

我可以說更多原則,投資人都應該要遵守。但時間不夠,無法太深入討論。但有一個原則值得提一下。現在利率幾乎要創下新低,每年退休的人口也愈來愈多,所以現在對於其他收入來源的需求,就逐漸升高。

投資級公債的收益並不高,而年長者對於收入的需求愈來愈高,無法滿足。所以尋找收入的方式,就愈來愈有創意。最簡單的開源方式,大概就是選擇高收益股票(歐股優於美股),非投資級債券。但有許多投資人都認為,這些資產類別都已經太過昂貴了。

決定不投入這些資產前,要記得情勢已經改變了。需要定期收入的年長者人數已大幅增加,接下來幾年也會繼續成長,所以收益不錯的資產,也有可能愈來愈貴。

換句話說,大家需要把變動的人口結構納入投資原則中,而且這類的改變可能會影響各式資產類別。不要覺得過去平均本益比是十五倍(至少在美國是這樣),就以為未來也會是十五倍。

在這個情況當中,千萬要小心。我假設高收益股的本益比,接下來幾年可望維持高點。但是我也認為,公司不只要配發有吸引力的股息,也應該透過營業收益、財務等能在內部產生股息的活動,創造足夠的現金。有太多高股息公司都會借錢配發股息,之後一定會自食惡果。

2. 不要讓短期趨勢搞垮投資組合

不同種類的趨勢和主題,會替金融市場定調。我把這些趨勢分成策略趨勢和結構趨勢。策略趨勢的本質不是循環,就是行為,多數都是短中期;結構趨勢則會持續很久(非常多年),多數都不受投資人行為影響,一定會發生。

循環趨勢指的是經濟循環,與其影響金融市場的機率;行為趨勢則稍微複雜一些。投資人行為會隨著時間變動,而金融市場也會受到相對的影響。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金融危機過後,投資人往往不是承擔避險,要不然就是規避風險。投資人準備好承擔風險時,幾乎所有的資產類別都會上升;投資人準備規避風險時,只有避險資產的價格會上升。美國公債和黃金自從金融危機以來,一直都是主要的避險資產,但是日圓也在避險時期鶴立雞群,締造良好的績效。這對於投資人來說,意義甚鉅。透過投資組合分散壓低風險,在2008年後就變得複雜許多。

現在來討論結構趨勢。到目前為止,這是我打造投資組合方法中,最重要的一個元素。我找出八種結構趨勢,但是如果要當日沖銷的話,就不建議完全按照這些趨勢,來決定投資策略。

但是如果你的投資風格跟我一樣的話,幾乎就可以向你保證,這八個趨勢能夠在接下來許多年,形塑我們所處的世界和投資的市場。這八個趨勢如下,我稱作結構大趨勢:

1. 債務超級循環的終點
2. 嬰兒潮世代退休
3. 中產階級消費能力持續下降
4. 亞洲崛起
5. 石化燃料用罄
6. 財富比國內生產毛額比率均值回歸
7. 環境破壞
8. 淡水用罄

除了這八個大趨勢以外,我也發現若干結構次趨勢,每個趨勢的動能都來自於這八個大趨勢,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而這些次趨勢也提供動能,供我打造投資組合。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我的」第一個結構大趨勢,也就是債務超級循環的終點。債務超級循環平均會持續五十多年,我們現在所處的循環,從1940年代末期開始。歐洲經過六年的兵荒馬亂,需要大幅重建,而資金來源多來自於債務。

債務與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就此升高,但一直要到1980年代時,債務成長的速度才得到大幅的動能,導致金融主管機關現在憂心忡忡,想要壓制銀行放款。歐洲銀行主管機關特別的不友善,歐盟境內的銀行都被迫減少放款。這個情形在其他領域開啟許多投資機會,所以我把這個情形叫做結構次趨勢套利。

我一直都很驚訝,投資人打造投資組合時,花在結構趨勢的時間都很少。大概是因為沒有耐心吧。有許多投資人認為,要看到下週一以後的事情,很困難。

根據長期結構趨勢,打造投資組合,長期成功的機率比較高;但是短中期,卻沒有安全機制可以運用,所以我從來沒有使用過財務槓桿。2008年時,我瞭解到槓桿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就算你的策略很適合長期締造成功,也還是一樣。

我說不要讓短期趨勢決定投資策略,這邊我要詳細解釋一下。我打造的投資組合,核心就是結構,也就是驅動報酬的因子,是策略因子。換句話說,投資組合核心的基礎,就是剛剛說過的八大結構趨勢,而策略設計就是要善用短期機會。不過這些策略因子對於長期的報酬,只有些微的幫助。

我來舉個例子,解釋一下機制。我剛剛解釋過,債務超級循環的終點會帶來許多監管套利(編按:指金融機構在不違背監管資本規定的前提下,透過金融交易,在不降低金融機構的業務規模和整體風險的同時,降低監管資本要求)的機會,當中有許多都以美元為主,因為美國都搶先我們歐洲一步(或兩步),提供資金給商業銀行以外的企業。

由於美國經濟循環較歐洲進一步,所以可以預期美國利率在短中期上漲幅度較大。也因此從簡單的週期分析看來,大家可能會認為美元匯兌歐元進一步升值。歐洲投資人因此不應該替美元投資避險,而美國投資人則應該針對歐元投資部位避險。

有一個方法結合結構分析與策略/週期元素,無疑會指向這個結論。但事情不一定那麼簡單。某些短期趨勢很強勁,本質都跟行為有關。有許多研究顯示,做多美元投資,已經是很擁擠的交易了。

雖然行為趨勢可能會突然改變,而且也確實會突然改變,但影響卻很大。打造投資組合的時候若忽略這些趨勢,代價可能會很大。所以這些趨勢是我策略元素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會決定投資組合的打造流程。唯一的決定因素,就只有八大結構趨勢。

3. 視時機逆勢投資

這些年來,第三條規則替我賺最多錢,但也可以說是最奸巧的規則。要逆勢投資,就要小心挑選時機。不要為了逆勢投資而成為逆勢投資人。

很久以前,我當時的老闆就教我在正確的時間,發出正確的聲響。他的建議很簡單,就是聲音要長、要大聲。我將這個建議謹記在心。他的理念很簡單。聰明的投資人在採取相對部署前,絕對不會說出自己真正的信念。有人在電視上說牛市(熊市)出現了,其實就是在老王賣瓜。通常這時那人早就已經在做多(做空)了,這是我當時的老闆告訴我的。他一點也沒錯。

如果做多美金是已經是擁擠的交易,那麼購買力道從哪邊來呢?從過往的經驗看來,這類的問題一定要考量過,再打造投資組合。

棘手的是,逆勢投資不一定會成功。這些年來,我瞭解多數投資人擁有相同的看法還不夠,共識背後要有絕大多數人的支持,逆勢投資策略才會發揮效果。

再來,所處循環階段也有差別。我發現愈在循環的早期,逆勢投資成功的機率愈低。回到剛剛舉的美元例子,美元指數自2014年中起,開始形成牛市的趨勢。行情持續了約莫九個月後,美元指數開始盤整,大舉偏離正軌。

鉅額利得、最近的盤整與擁擠的市場,開啟我的逆勢直覺。我目前還沒採取行動,因為美國產出缺口持續縮小,聯邦準備銀行態度可能會更強硬。

回到我的趨勢模型,我最近對於美元的解讀如下:

結構上:中性到牛市
週期上:牛市
行為上:熊市

在我多數的結構趨勢中,美元都不會特別趨向牛市或熊市,但有一個例外。美國勞動力從現在到2050年間會持續成長,但歐洲的勞動力會縮減。原因就是高齡化,或是嬰兒潮世代退休,這就是我說的結構趨勢。

假設美國和歐洲的生產力成長大致相當(假設還算公允),這個趨勢就會導致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成長趨勢,較歐洲高百分之一。其他所有的條件相當的話,美國的利率會較高,美元也會較為強勢。

不過在完美的世界中,要我直接進行逆勢投資,至少要有兩個趨勢模型顯示相同的訊號,三個就更好了。但是目前並沒有模型出現相同的訊號,所以我就聞風不動。

作者介紹|安東尼.波頓、喬納森.克雷蒙、約翰.柏格、肯恩.費雪等68位金融界巨擘

本書集結眾多頂尖作者的集體智慧,包含68位偉大投資者的400多條投資規則。這些規則告訴了投資者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事情,它們已經驅動了數以百億計的利潤。它們是從華爾街到西敏區等許多優秀投資者的實用箴言、是連續30年以驚人回報率跑贏市場的基金經理的智慧、是曾經在金融業培訓專業人士的私人投資者的智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樂金文化《高手的法則:向68位橫跨長期投資、價值投資、成長型投資到短線交易領域的金融界傳奇大師,學習投資原則與禁忌清單》(原標題:絕對報酬與指數化投資的末日)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