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讓梨的孔融,長大卻害死哥哥、以不孝罪名被處死…揭課本不提的「禮讓神童」真相

2021-11-01 15:14

? 人氣

「清平之奸雄、亂世之英雄」 據說,許紹在應曹操之求點評後,曹操滿意的離去。曹操自然也想得到「第一世家」孔家的支持,只是孔融的選擇卻不是支持逐漸掌握權力的曹操,以至前幾年在台灣網路博得「白目」(不識相)之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般點評自然是針對所謂「孔融害死全家」的「事實」而發的,然而,這種「以成敗論英雄」的方式,不免讓人憂心助長「逢迎拍馬」之風,間接造成士風的墮落與歷史觀的錯亂。

然而,如前所述,孔融既為曹操所殺,作品也多被毀,我們該如何評價孔融呢?也許,還是從較為重大且可信的事件著手分析會比較能看出歷史發展的軌跡。

(圖/取自Wikipedia)
孔融。(圖/取自Wikipedia)

首先,從孔融和其兄的關係談起

孔融是四歲讓梨給哥哥,到了十三歲時父親孔宙去世,開始與母親和哥哥孔褒相依為命,只是到了十六歲時又發生了一件憾事,讓哥哥丟了性命,所以有網路文章評道「孔融四歲讓了哥哥一只梨,十六歲時哥哥還了他一條命」,同樣是指責孔融作風「白目」。

「白目」似乎成了二十一世紀華人網路文章對孔融相當普遍的評語。

然而,在當時的「士人」眼中,或許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說,孔融是因為代兄收留了張儉,所以讓孔褒丟了性命。而張儉是誰呢?張儉是東漢末年,黨錮之禍的「重要黨人」,當時他遭到通緝,四處躲藏,由於他是孔褒的好友,自然也會找孔褒幫忙。張儉上門求救時,孔褒恰好不在家,而十六歲的孔融作主收留了他,只是,後來事情敗露,孔融的哥哥孔褒也因此獲罪。

更重要的是,孔褒並未因此怪罪孔融收留張儉,而是選擇從容赴死,所以,與其說孔融收容張儉是無知犯罪,不如說孔家是支持當時的黨人論政的。

那麼,孔融又為何要發表「父母無恩論」呢?

其實,這觀點早在東漢早期就有大儒王充提出過。在其著作「權衡」中,王充說:「父母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慾動和合,合而生子」。到了孔融時,他稱:「父親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悉為?譬如物寄缻中,出則離矣!」

這段話很明顯地與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統觀念相違背,從小就因「孔子」享有名望的孔融為何說出這麼驚人的話? 難道真是小時候被逼讓梨,心有不甘?

從張儉事件看來,他的媽媽和哥哥既然不怪孔融收留了張儉,反而爭相認罪,我們可以大膽猜測,孔融受到的家庭教育是「禮者,理也」,禮是以天為本,遵理才是尊禮。在這脈絡下,他們似乎不會用特別強硬的手段逼四歲的孔融吃小梨。
我們也可檢視東漢末年的大環境,猜猜孔融為何要提出「父母無恩論」?

當時,黃巾軍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興起,吸引了大批流民信眾,甚至包括了中階政府官員,加上佛教已經東傳一段時日,令儒教在信仰上的正統地位大受挑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