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接班人難當!德國製造、能源轉型都跛腳

2021-09-27 12:50

? 人氣

「如果豐田今天不賣汽車了,世界也不會怎樣。」西蒙告訴商周,沒有豐田,人們還有日產、福斯汽車可以買。但如果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的雷射機器停產—這些機器在全球許多工廠中使用,「世界製造業的很大一部分將崩潰。」因此德國製造要維持優勢,必須持續保有這個不可替代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此之外,德國製造另一出路,就是品牌價值。今年3月《金融時報》報導,保時捷執行長奧博穆(Oliver Blume)表示,不考慮在中國建廠生產汽車,理由是德國製造才能夠維持保時捷品牌的溢價能力。為了德國製造的聲望,即使付出更高勞動力成本也在所不惜。

放眼其他產業,「獨特」與「品牌」皆是先行者面臨中國競爭的法門。例如智慧手機的先驅是蘋果、三星,當面臨中國平價手機小米等崛起,這些先行者也要轉型,不是主打中國無法取代,就是強調品牌價值。德國製造亦然。

排斥上市削弱競爭力

隱形冠軍落難且數位落伍

德國「隱形冠軍」雖有不可取代性,但現實是它們的市場價值卻不高:身為全球第4大經濟體,在世界前百大市值公司裡,前70名竟沒有任何一家德國公司。甚至連獨角獸—市場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新創企業,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總數也遠低於中、美。

一些分析認為這是德國工匠精神的優點:專注技術,拒絕股市的金錢遊戲。但輕視市場估值的結果,長期仍會影響德國企業的競爭力。

西蒙指出,問題之一是收購。「2014年至2020年,中國收購了3百家德國公司,其中不乏隱形冠軍。」這些中國企業利用股市籌資, 然後以銀彈收購有技術的德國企業。這可改編15世紀哲學家馬基維利(Nicolas Machiavel)的名言:「技術未必帶來黃金,黃金卻總能帶來技術。」

二是研發。德企不重股市,意味著只能用自己賺的錢來投入研發,不像中、美那些上市企業,可以運用投資人的錢。彭博新聞網引述統計:按規模調整後,中國隱形冠軍在研發方面雇用的人數是德國同行的3倍左右。「德國隱形冠軍必須反思他們排斥上市的心態。」西蒙在商周採訪時說。

更深層問題是,德企市場估值偏低,反映了它們並未跟上時代潮流。

以汽車來說,它是德國最重要出口品,但這些汽車絕大部分建立在內燃機上。未來禁止銷售內燃機汽車的國家越來越多:挪威計畫於2025年逐步淘汰,英國是2030年,歐盟27個成員國則2035年。英國《連線》(Wired UK)今年7月形容,像德國這樣的汽車製造中心,「恐怕將淪為下一個底特律。」

為應對這股趨勢,德國福斯砸下數百億美元向電動車轉型。但並不是每家企業都有福斯汽車這樣的財力。歐洲汽車工業的支柱由大約1萬家中小型零件供應商組成—其中僅德國就有1200家。在電動車潮流下,這些德企的產品恐將過時,即使隱形冠軍也不例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