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看地球15年 大地衛星15幅驚人影像

2014-12-27 15:50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7. 地球表面易燃處

假如沒有MODIS,我們可能不會知道每年有1/3的地球地表起火燃燒。過去15年,MODIS一天4次,觀測超過4億個全球常起火地點,製作出一張「火圖」,以了解燃燒後產生的碳會如何影響生態環境、造成氣候變遷以及危害人體健康。

8. 煙柱

除了觀測野火燃燒地點,衛星也觀測野火燒盡後產生的煙會往何處飄散以及進到多高的大氣層,甚至還能看到和雲結合的「煙柱」(smoke plume)。

9. 海冰移動

透過衛星觀測,漂浮在北極海面上的冰層也一覽無遺。NASA得到高畫質的北極冰帽四季變遷圖。他們也觀測到,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北極冰帽在過去15年確實縮小了不少。

10. 二氧化碳增減

地面監測透過植披、樹林、浮游生物的四季變化讓我們得知北半球的二氧化碳隨著四季增減,但是卻始終沒有全球的觀測資料。NASA衛星上搭載的大氣紅外線探測器(AIRS)從距離地面數千呎高空測量二氧化碳濃度在四季的變化。圖中黃色即為二氧化碳濃度、綠色為地表植披。

11. 神秘的雲層和氣膠

影響地球氣候變遷還有2個重要變數:雲層和氣膠(aerosol)。雲層能反射太陽光波,同時也能防止地球表面熱能發散至太空。至於和氣則能分散光源,降低溫度,一些則能吸收熱能。科學家透過衛星長期觀測以了解兩者神秘的互動。

12. 全球立體模型

科學家利用Terra搭載的先進遙測裝置ASTER收集地球上細微的偏移影像,以供科學家繪製成3D立體模型,繪製出高畫質的「全球數值高程模型」(The Global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2009年,第一張包含兩極的全球數值高程模型釋出,收集超過130萬張地景圖,涵蓋超過90%的地表,過去科學家曾用來觀測地表變化,特別是在地震、洪災、海嘯等自然災害之後。

13. 浮游生物大繁衍

遍及營養富足的河川、深海的浮游生物在地球上扮演吸收碳化合物並轉換至海洋的重要角色。衛星觀測到數年來浮游生物大量繁衍,有的長達數百公里,科學家也藉此更了解複雜的海洋生態系統及碳循環。

14. 一氧化碳地圖

從野火、汽車等排放出的一氧化碳(CO)無色無味,對臭氧層來說也是有害氣體。Terra上的對流層汙染物測量器(MOPITT)是第一部追蹤全球一氧化碳的裝置,根據資料,自2000年起一氧化碳排放量每年減少1%。

15. 臭氧層破洞變小了

臭氧層如同地球的遮光罩,使得地球免於受到太陽過於強烈的光線傷害。1987年蒙特婁條約已禁止使用會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也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然而,多年努力終有成效,NASA衛星的臭氧層監測器證實,近年來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已漸漸縮小、恢復中。圖為1979年至2013年臭氧層濃度變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