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和會有緬甸街?充滿異國美食的街道上,藏著一段段不為人知的辛酸移民史

2021-07-11 10:00

? 人氣

一九五○年,蔣介石對南洋華僑發表廣播談話時提出:「海外僑胞、臺灣六十萬國軍及中國大陸內部反共抗暴的力量,乃為反共三大支柱。」拉攏海外華僑的支持,因此成為此時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僑生政策,以及對華僑進行文化、經濟上的援助,國民黨政府試圖至少在海外戰場上贏過大敵。國民黨中常會隨即依此通過了「以外交鞏固僑務,以僑務發展黨務,並以黨務為僑務核心,以僑務做外交後盾」的方針,僑務成了當時政府的首要之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透過這些宣傳與招募,在臺灣的中國政府進而將自身形塑為廣大海外華僑法統上的代理「祖國」,部分華僑趨之若鶩,儘管他們根本不是從臺灣前往南洋的。華僑於是成為中華民國的政治籌碼、認同符號。

相對於老闆娘以軍眷身分來臺,在小吃店遇到的另一位客人,同樣也居住在當地的王阿姨則表示自己與家人之所以會來臺灣,是因為:「那時,臺灣在招生。我大姊先來,再來是哥哥姊姊,然後是我。華僑可以回祖國(指中華民國)念書,政府說回這邊念書可以給你身分證。」相較於在緬甸只能領「華僑證」,不能買房置產,國民身分還不被政府承認,中華民國的條件相對十分誘人。

像王阿姨這樣的僑生,只要是自願來臺灣就學、升學,不只中等以上學校均可申請保送、免試分發,並且從寬甄試。這些從北越、印尼、緬甸等「災區」回來的僑胞子弟,更有著比照師範生的公費補助。同時為了增加各大學招收僑生的意願,僑委會在與教育部商量之後,決定大學凡招收一名僑生便可補助新臺幣一萬元。早期臺大、師大、政大和國防醫學院等校為了興建新校舍,都十分仰賴這筆款項的補助。

然而,當時戰後百廢待舉的中華民國政府顯然沒有這樣的財力,還是得靠著美援的協助。這些在臺灣為數龐大的海外留學生,成為美國總統艾森豪在反共防線的東亞布局上,一個明顯可見的政績。一九五八年,他在致國會咨文中表示:「現有八千名華僑學生在臺灣讀書,等於海外華僑對中華民國的公民投票。」

來臺灣的緬甸華僑

不過,對於這些不被緬甸政府接納成國民的華僑來說,選擇移居臺灣,或許不完全是自由中國與共產中國的抉擇,另一方面也是生計與生存上的考量。老闆娘感慨地表示:「像在臺灣就好很多,雖然我們一樣是華僑的身分,可是就自由很多。」

一九八九年來到臺灣的老闆娘,碰巧在來臺灣的前一年,見證了緬甸史上最大、遭軍政府血腥鎮壓的學運。這場被清洗的社會運動,一如二十餘年前的那場排華運動,使得不少還留在緬甸的華僑選擇離鄉,尋覓其他美好生活的可能性。這群人,成為僑生、軍眷之外的另一群為數不少的來臺緬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