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馬偕在世時,台灣北部教會從未慶祝聖誕?99%人不知道,這牧師拒過耶穌生日真正原因

2017-12-26 10:36

? 人氣

耶誕節來前,幾乎所有台灣人都泡在要為耶誕節做點甚麼的染缸裡。公立小學門口竟布置耶穌誕生在馬槽的木偶;隔街的音樂教室覺得「必須」應景放個聖誕花圈在門上,否則「很怪」;耶誕前夕,從電視新聞看來,全台灣的聖誕老公公恐怕數以千計,連政治人物都變裝一身紅的聖誕老人應景同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耶誕節是西方宗教的節日,傳入近代台灣,依常理推論,自是經由宗教管道。一八五八年,清朝因天津條約開放台灣安平、淡水、基隆和打狗(高雄)為條約港,西班牙天主教道明會士便開始登岸傳教。從當時許許多多神父留下的書信可以看出,天主教的節慶活動以復活節、耶穌升天節、玫瑰聖母紀念日和基督聖體節為主要大節,耶誕節並非像今天一樣是最重要的節慶,所以相關活動的歷史記載有限。

一八六六年七月良方濟神父寄發的信說道:「我想您已經知道去年聖誕節客家人想要殺害我們的事,他們散布惡毒謠言,說我們來萬金莊是要搶奪礦產和霸佔領土。」從而可知,早在一八六五年,聖誕節的概念已經登陸台灣。

基督教方面,則令人萬分意外和驚疑,幾乎見不到早期基督教傳教活動歷史裡有耶誕節的記錄。

英國長老教會首位傳教士馬雅各醫生,同在上述的一八六五年抵達高雄, 開拓台灣南部宣教版圖。六、七年後,北部由知名的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道師馬偕,開始扎根台灣。其中,馬偕是擺明反對舉辦聖誕節的慶祝儀式。

據郭和烈著《偕叡理牧師傳》,馬偕曾在上課時對學生說,聖經沒有記載守聖誕節的事,也沒有人知道耶穌基督的誕辰。猶太人帶羊群到曠野的時間是四到十月,牧羊人十一月就回家了,所以指天使在十二月天向牧羊人報佳音根本不對。

馬偕牧師早就主張不過聖誕節,聖誕連著新年的假期,他多選擇休息。馬偕一九○一年六月去世以前,台灣北部教會不曾於十二月二十五日慶祝聖誕節。他認為初在台灣設立教會就辦聖誕節慶祝活動,以後一定會滋生許多流弊。《偕叡理牧師傳》指出,馬偕「不是否定聖誕所以反對聖誕節,他乃是知道聖誕節很容易世俗化。他沒有反對過受難節或復活節或升天節,因為這些節日較不會世俗化。」

馬偕所指的「世俗化」,從同時期台北的英國商人陶德所寫《北台封鎖記》可以略知一二。一八八四到一八八五年,清法在台戰爭期間,法國遠東艦隊攻打台灣北部並進行封鎖,物資補給不能進入台灣,這讓台北洋人擔心沒辦法過個「快樂的聖誕節」。陶德在耶誕夜前夕寫著:「佳節將至,想紅醋栗、葡萄乾、香櫞、杏仁果的味道想得要死。」二十五日記著:「儘管封鎖,我們仍享受豐盛的耶誕大餐。大片牛肉、奢華火雞、肥美閹雞、自製布丁、烤餅、派,美食滿桌。大夥兒都喝了不少酒,明天保證頭痛。」聖誕節活動流於狂歡美食,對一心奉獻主的傳教士馬偕而言,恐怕是期期以為不可。

日本社會於一八七五年第一次過聖誕節,一個位於東京銀座的女子學校舉辦聖誕慶祝,布置了聖誕樹和聖誕老人。二十年後,一八九五年,台灣變成日本國旗飛揚下的土地,聖誕節的概念遂慢慢另由非宗教的管道進入台灣社會。

日本大正到昭和初年(一九一二到一九三○年左右),夾在兩個戰爭時代中間,社會承平,自由思想蓬勃,被認為是文化的黃金時代,西方事物也活潑傳入。

從當時主要報紙《臺灣日日新報》來看,也恰好自一九一三到一九三一年之間,有諸多關於耶誕節的新聞報導。像是台北兩個日本人基督教會「日本組合基督教會」和「日本聖公會」舉辦「降誕祭」和天主教靜修女學校舉辦「クリスマス(即英文的Christmas)祝賀會」,會中有宗教本身的吟唱聖歌和講道外,還有樂器演奏、童話劇表演等等。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
一九二九年,報紙漫畫藉耶誕老公公的口問說:「今年送甚麼好禮物呢?」以招聘棒球選手。(圖/麥田提供)

報紙也介紹聖誕節由來、小孩子因為可以獲得禮物而喜歡聖誕節等等。一張聖誕老公公帶著禮物,從飛機上準備降落的非新聞圖片也突兀地登上報紙,一旁標題寫著「今天是クリスマス(Christmas)」。昭和年代則有新聞照片出現「MERRY  X’MAS」聖誕快樂的英文字眼。日本臺灣軍司令部編的《献金美譚》曾記錄,一九三四年北警察署長報告,「臺北基督青年會」代表李天成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耶誕節時」捐出國防獻金。連官方都自然使用「耶誕節」一詞,可見耶誕節已深入一般人的概念裡。

不過,耶誕節活動似乎戰後才在非天主教及基督教徒民眾生活裡世俗化。蔣介石總統和宋美齡夫婦虔誠信奉基督教,熱衷聖誕節活動,對社會接受聖誕節,多少有啟發與引導風氣的作用。前總統府副侍衛長陳宗璀在回憶錄《士林官邸三十年》中指出,士林官邸十分重視聖誕節,宋美齡從十二月中旬就開始忙著包裝聖誕禮物。官邸在節前幾天並開始布置聖誕樹。聖誕夜則播放聖誕歌曲,並有家宴,「熱鬧異常」。

一九五○年,國民政府來台第一年即有報載,蔣介石邀宴陳誠行政院長、吳國楨省主席歡度聖誕,由口琴隊演奏聖樂,「餐後放映電影,共慶耶穌基督降生」。這種歡樂與當時沉悶的政治氣氛並不搭調,或許因為上位者特殊的宗教信仰,特殊化了聖誕節,竟然一九五一年有新聞指出,基隆的國際俱樂部和市商會供應社兩舞廳舉行通宵舞會,治安當局取消宵禁一天,讓舞迷盡歡。

公認較洋化的台灣省主席吳國楨,也曾於一九五一年聖誕夜宴請全體省議員,致詞表示,耶穌是博愛的,博愛使人與人之間增進好感;大家聖誕夜會聚一堂,必定加倍親切如一家人,希望府會間以親切的態度互相勉勵。真可謂是將聖誕公開帶入台灣政治的第一人。

一九四九年《中央日報》上有一篇聖誕即景的報導,提到聖誕老人登臨寶島已四年,小孩子的佳節多一個,不再只有冬至而已。聖誕老人攜帶大批禮物在晚上八點降臨台北,但陰雨寒冷,「百分之九十九人家都已熄燈就寢了,藏在西門町一帶,發現有幾處肥頭肥腦哥兒姐兒在歌舞狂歡。」另外提到某家商店為裝飾聖誕老公公,特地去皮鞋店商借超大皮鞋,但無奈只有一隻,老闆靈機一動,再去木屐店借廣告用的大木屐,和皮鞋配成雙給聖誕老人穿上。這個滑稽的模樣讓人想到,日本第一次布置聖誕老人,把他扮成一個頭有髮髻、腰繫長短武士刀的日本古代人。

作者介紹|陳柔縉

1964年出生於台灣雲林縣,台灣大學法律系司法組畢業。
曾任聯合報政治組、新新聞周刊資深記者,現為知名專欄作家。

本圖/文經授權轉自麥田出版《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經典版)》(原標題:聖誕節)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