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我們住什麼樣的房子?

2021-11-16 06:50

? 人氣

台灣疫情終於緩解,作者認為,未來住宅的防疫設計,應該滿足居家的舒適性以及居家辦公的靈活與安全。(圖/取自Pexels)

台灣疫情終於緩解,作者認為,未來住宅的防疫設計,應該滿足居家的舒適性以及居家辦公的靈活與安全。(圖/取自Pexels)

我們想讓你知道:後疫情時代,人們勢必較以往減少出門、更常待在家。作者提醒,正因為居家生活時間拉長,一定要更加注意周遭環境整潔,及管線有無正常運作,畢竟除了新冠肺炎,登革熱也是中南部一大傳染病。

疫情大流行使我們陷入了許多未知的領域,雖然可能很難確定COVID-19的下一步發展,但是,住宅與防疫危機的議題已經不容忽視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回顧歷史,二戰之前,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特別是城市的急劇膨脹和居住環境的惡化,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住宅區過度擁擠、用水安全等居住衛生條件對居住生活品質的影響。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期大規模地改善公共健康和住房運動,就是通過改進城區供水系統、衛生設備和空氣流通設施,改善過度擁擠的住房狀況,大大減少了霍亂和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的傳播。

二戰後都市人口更多 衍生住宅致病問題

二戰之後,人們反省大規模建設之後出現的衛生防疫與安全健康問題,不斷改進建築設計、規劃與管理等,但是,室內空氣品質相關的致病建築物綜合症(SBS)、建築物關聯症(BRI)和室內化學物質過敏症(MCS) 等仍然凸顯了「致病建築」或「致病住宅」(Sick House )引起疾病的嚴重性。

2003年SARS流行期間,香港淘大花園住宅區爆發了329人感染、被稱為最嚴重「疫廈」住宅建築感染致病事件;新冠病毒感染案例中,2020年香港、廣州等地也分別出現同一棟樓、不同樓層用戶相繼感染的情況。專家推測,可能存在不明傳染源,其病毒可能通過共用電梯或者排汙管道傳播,致使疫情蔓延擴大。(延伸閱讀:衣服香香的,竟可能有害健康?日本萬份調查揭露:75%民眾曾因香氣身體不適)

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住宅建築是第一道防線,是阻斷疫情蔓延擴散的重中之重。新冠病毒疫情,是對我們住宅發展與物業管理體系及其相關領域應對能力的重大挑戰。

大樓社區的居住,建築密集、人口集中、人際互動頻繁,存在著疫情防控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政府對社區提出了防疫指引,提出感染預防建議和控制措施,但由於既有傳統住宅建築設計,對生命健康安全保障及防疫的客觀認識經驗不足,不僅存在著衛生防疫的系統性技術措施缺失等現實瓶頸,而且在硬體方面,空間規劃、動線安排、設備與建材使用等等,應對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也存在許多不利條件。面對如何應對新冠病毒等類似突發疫情防控的新課題,更要深刻看到建築與住宅面臨的革命性變化,以促進居住者的健康安全。(延伸閱讀:我們繳的管理費,怎麼變你家財產!老社區常見財務問題,專家:最好這樣解決)

城市人口密集現象更趨嚴重

過去的富人,喜歡以結合城鄉的方式居住,分別在城市與鄉村置產。他們在城市豪宅大樓過冬,到了疾病肆虐的炎夏,富人會逃離城市前往鄉間別墅避暑、避疫。但是,今日社會,越來越多的百姓往城市集合住宅聚集。(延伸閱讀:疫情下,有錢人買房態度變了:透天厝、農舍土地持份大又隱密,成熱門產品)

城市的居住環境、住宅建築及其防疫問題,無以迴避地成為社會重要議題,尤其可能引發的交叉感染問題,更是受到極大關注。傳染性病毒疫情,在社區中的傳染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可通過住宅建築硬體實施病毒傳播;反過來,我們積極地想,也可以因此加以阻斷,室內空氣環境質量控制技術措施也可以提高住宅建築的衛生防疫性能,從而降低病毒傳播機會,或避免傳染性病毒疫情的發生。(延伸閱讀:老屋管理費月繳500,買到賺到?錯!專家:誤以為CP值超高,其實是還沒花大錢)

建設健康安全的人居環境,成為人們追求的共同目標,隨著建築健康安全設計、健康安全建材推廣、相關管理與保障技術的研發,具有衛生防疫優良性能的新型防疫建築誕生,將是一次新的可以達成的轉型升級。

日本住宅消毒、保健經驗 是台灣重要參考

以住宅建設位居世界領先水準的日本為例,日本整體浴室因其性能優越已在普通的住宅中廣泛使用,同層排水、同層換氣與空氣消毒技術推廣應用,效果良好,此乃廁所與浴室衛生防疫與健康安全性能保障的集成技術,研究借鑒日本居住衛生防疫與健康安全保障的經驗,對台灣未來住宅發展大有裨益。

透天住宅雖然有人際接觸較少的優勢,也非一定安全,也要滿足住宅建築衛生防疫與居住安全健康保障方面的系統性要求。根據防疫人員提出的防疫盲點,南部地區最常見的透天厝住宅型態,污水直接排放到屋後水溝,長期淤積無人清理的結果,變成病媒蚊繁殖的溫床。2015年入夏以來在台灣南部發生登革熱疫情,其中以台南市遭受感染者最多,影響居家安全及健康。

總而言之,不論是什麼樣的住宅產品,未來的住宅防疫設計,應滿足長期居家的舒適性,居家辦公的靈活性,居家活動的安全性;更應通過設計組織合理的居家動線,引導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從而為居住者營造安全、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作者為景文物業管理機構董事長,擁有十多年物業管理實務經驗。小標為編輯所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周岐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