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70年前的土地改革真的成功了嗎?揭秘戰後農業發展的3大致命危機

2021-03-10 17:20

? 人氣

公視的紀錄片《未完成的任務:現代臺灣締造者》道出台灣的農業發展史。(圖/取自公視 時光台灣 Reel Taiwan粉專)

公視的紀錄片《未完成的任務:現代臺灣締造者》道出台灣的農業發展史。(圖/取自公視 時光台灣 Reel Taiwan粉專)

農業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產業,甚至「糧食自給率」還是判斷一個國家安不安全的重要依據。但台灣長久以來的社會風氣,卻是將農業視為畏途:相信許多人在年幼時,都曾被長輩教訓過:「你如果不好好讀書,以後就只能去鄉下種田!」提醒下一代千萬別當農夫,不少務農的長輩都不希望自己的兒孫回鄉耕種。

雖然近年來,已經陸陸續續有年輕人返鄉務農,但卻遇上了無法想像的困境,還要承擔許多未知風險,例如氣候變遷、缺水休耕、農產品價格崩盤等,這些都是台灣農業生存要面對的幾項致命危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70年前的土地改革成功了嗎?

若要談台灣近代農業現況,就必需從戰後的「土地改革」開始說起。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為了收攏廣大的農業人口,進行了「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一系列土地改革。

「三七五減租」明定土地的租金不得超過年收穫量的37.5%,大幅降低的佃農耕作的租金負擔;再透過「公地放領」讓農民去獲得政府釋出的空地;最後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讓大地主將手中的土地幾乎釋出,只能依照土地生產力來保留,像是良田1.5甲或中等3甲、旱田6甲,再將其餘田產的市值,換成土地債券和四大國營企業(台泥、台紙、工礦、農林)的股票,希望地主變成企業投資者。可惜的是,當時許多地主對股票沒有概念,也不知行情,最後只好賤賣。

2019年秋,政大研究室,戰後國府遷台,隨即用這些土地改革的條例與文宣,全面治理臺灣農村,穩定其政權。(圖/公視提供)
2019年秋,政大研究室,戰後國府遷台,隨即用這些土地改革的條例與文宣,全面治理臺灣農村,穩定其政權。(圖/公視提供)

已故總統府前國策顧、老農黃崑濱回憶:「一張票面一萬元,賣沒八百塊,一千還沒人買…」甚至還有地主「賣股票賣到流淚」。不過也有人懂得操作,大量收購股票,後來成了一方大企業 ; 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大量擁有小面積土地的「自耕農」。自己的土地嘛!種起來當然也比較悉心照料,產值自然也就增加。

青農返鄉務農面臨3大困境

然而戰後這一系列「土地改革」,雖然對當時的農業有所改善,不過70年過去了,環境有了很大改變,但法規、政策仍是70年前那一套思維,對農業造成不小的影響,尤其是對青年返鄉務農造成極大阻礙,以下來看幾點重要原因:

1.農地太貴

第一個問題,就是農地的價格高到讓想從農的青年人負擔不起,這一點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毫不諱言:「全世界最貴的農地就在台灣!」並解釋,台灣面積狹小,透過「耕者有其田」讓持有土地的人變多了,再因繼承使土地越來越零碎化,價格也因為附近的建設、規劃而越來越高「如果可以買得起農地,搞不好就不用從農了」。

2.口頭租約

因為青年買不起農地,只好用租的,但租地時許多地主卻不願簽正式簽約。在宜蘭耕種的青農吳佳玲表示:「因為土地改革的關係,對地主來說,政府是反覆無常的角色,所以無法信任簽訂契約,以致無法證明耕作事實,無法申請對年輕農民的補助,得到應有的保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