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人脈找工作,光靠「友情」夠不夠?台灣人矽谷經驗談,真的別把幫忙當理所當然!

2017-10-18 14:49

? 人氣

所有的介紹,要能創造介紹方,被介紹雙方全都得利的三贏階段才是個好的介紹。舉例來說, A 需要諮詢某種專業的人才,你剛好認識 B 是業界中的佼佼者,你想要介紹 B 給 A 認識,你要盡其所能地確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 A 來說, B 的專業很有可能解決 A 的問題。

對 B 來說, A 不是一個討厭的合作對象,如果 B 出了很多知識很多力, A 會不會拍拍屁股一走了之?留下爛攤子給你收拾?還是會合作愉快,對兩邊來說都是個愉快的經驗?

如果上述合作開心如意,你的信用(credibility)自然大大加分,對 A 與 B 來說,你都是個很好的合作對象,你這個介紹,幫自己加了分。

如果你的介紹不能確定上列的正向人脈循環,你就是在幫忙其中一方拜託另外一方,這種拜託,就會淪落上述的長輩模式,對其中一方來說是困擾,是要欠人情的,人情欠多了,他對你來說就會有主從關係,他是主,你是從,會變成教父電影中所陳述的黑道模式,他隨時都可以對你提出:「一個沒有辦法拒絕的提案 (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那麼怎麼累積人脈呢?

介紹了那麼多種模式,那身為剛出社會的專業魯蛇,要如何累積人脈,借力使力,力爭上游呢?

本魯覺得可行的方式依序如下:

鐵打的專業,鍛造手中王牌

硬功夫要打在所有軟實力之前,沒有骨幹,身段再怎麼柔軟都只是魷魚而已,當不了鯊魚。這裡的硬工夫指的要麻是專業,要麻是資源,身為非商二代或是政二代的你,沒有資源可以槓桿,唯一可以發展的就只剩下你的專業了,好好發展它,鍛鍊它成你手上可以打的王牌。訓練專業時可以不用在家閉門造車,meetup ,社群,使用者社群…等等的專業社群組織不僅可以切磋專業,還可以直接發展專業人脈,大力推薦。

鮮明的特質,清楚的溝通

有了專業王牌,接下來需要訓練自己與世界的溝通。本魯生性靦腆,喜愛與電腦相處勝過於人類,因此在我的溝通上,除了清楚的讓對方明白我所表達的意思以外,我也會刻意帶出我這方面的人格特質,給對方鮮明的 baseline ,不矯飾自己的個性,自然就不會需要勉強自己迎合別人。興趣其實可以帶入人格特質這個部分,喜歡品酒,品咖啡,打 MMA,柔術 ,滑雪,溜冰,插花,刺繡,或是騎腳踏車 … 等,都不啻是可以好好拓展人際關係的方式,也會給別人多一點關於你人格特質的資訊。

開放心胸,小心經營

最後,增加專業內,專業外有用其它好牌的人脈接觸的機會。我其實不是很喜歡社交活動,總覺得那是種浪費時間的東西,因此我目前為止認識的人脈大多是人脈介紹人脈,有機成長的。重要的社交活動除外!自家創投舉辦的社交活動或是專業社群的研討會都是我會盡力撥冗參與的。

藉由選擇社交場合,你也可以選擇你社交的對象。

總歸一句,我認為從 20 到 30 以上的社交人脈,是個從留學生/社會新鮮人模式,轉進專業人士人脈模式的過程,然後要盡力避免長輩模式,絕對不能墮落到黑道模式,盡一切能力避免。

作者介紹|Winston Chen(陳昭穎)

從小到大都在台灣成長,沒有外國學歷的本土工程師,因緣際會闖入矽谷新創公司歷練。從文化,語言,合作方式,溝通,還有辦公室戲謔的不適中找尋平衡點,反思自己30歲之前所學習與習慣的一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原標題:留學生人脈,長輩人脈,專業人脈,還是黑道人脈?)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