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有4種?誰是高風險族群?這篇超簡單圖解帶你從頭了解糖尿病的發生與控制!

2017-08-24 12:14

? 人氣

對於糖尿病,你聯想到什麼?國人十大死因、胰島素、多吃、多喝、多尿......這些都沒錯,但糖尿病能討論的議題不只如此,事實上,早在古埃及時期,人類就已留下關於糖尿病的紀錄,它曾經是個絕症,直到20世紀才發現控制病情的方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外,糖尿病只是一個統稱,它還能細分為四種類別,甚至還與牙周病有關!

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間,好好認識這個橫跨千古的疾病,你會發現,糖尿病雖然比你想得還複雜,但我們可以預防它的發生!

糖尿病─歷史與原因

糖尿病,一項目前無法根治、只能控制病情的疾病,以台灣來說,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8%,全國約有227萬名糖尿病患。

糖尿病也高居2016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五名,每10萬人有42.4人因此死亡,換算每小時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

究竟這個疾病與我們相處多久了?讓我們先把時間倒回古埃及時代。

糖尿病的歷史可能與金字塔一樣久

糖尿病的的歷史可追溯回西元前1550年的古埃及,當時人們記錄某些病人擁有「多尿」症狀;而在西元二世紀的古希臘時代,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以拉丁文 diabetes(多尿的意思) 稱呼這種疾病;到了西元五至六世紀間,中國、阿拉伯及日本的醫生先後發現糖尿病的另一個病徵─甜尿。

雖然糖尿病的紀錄橫跨千年,但其病因與治療方法卻是近代的產物,人類在1900年左右發現糖尿病與胰島素有關,而歷史上第一位經「胰島素注射法」成功救活的糖尿病患者則出現在1922年。在過去,糖尿病是個不治之症,在現代,人類雖無法完全根治糖尿病,卻可用許多方法控制病情。

等等,胰島素是什麼?它跟糖尿病有什麼關聯?繼續往下看,你會找到答案!

胰島素與糖尿病的愛恨情仇

(圖/政昇處方宅配藥局iHealth提供)
 

在解釋胰島素以前,我們先來認識糖尿病是什麼。所謂糖尿病,即是患者體內胰島素供應不足,或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能力異常,以致患者血糖濃度高於常人的代謝疾病。

看到這裡,聰明的你應該能發現胰島素的功能了。

沒錯!胰島素是體內調控血中葡萄糖濃度最重要的荷爾蒙,它能將葡萄糖帶進細胞,為身體提供能量。如果缺乏胰島素,或胰島素無法發揮作用,患者的血糖濃度就會高於正常人,糖尿病因此而生。

分泌胰島素的器官稱為「胰臟」,胰臟位於人體腹部中央,內有一個稱為「胰島」的不規則細胞群,當中的Beta細胞 (β cells) 擔負生產胰島素的重要工作。

(圖/政昇處方宅配藥局iHealth提供)
 

那麼,是什麼原因阻斷了胰島素與葡萄糖的連結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以下兩種答案。首先,如果因不明原因使體內的抗體敵我不分,開始攻擊Beta細胞,造成胰臟無法分泌、或只分泌少量胰島素,這種情況稱為「第一型糖尿病」。另外,若因為不良生活習慣,導致胰臟分泌胰島素的能力下降,或細胞對胰島素產生抗拒,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就稱為「第二型糖尿病」。

什麼?糖尿病還有分類?是的,糖尿病的種類遠比你想的複雜。

四大分類,拆解糖尿病

事實上,糖尿病主要可分為四型,又以前三類較為常見:

(圖/政昇處方宅配藥局iHealth提供)
 

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源自體內免疫系統異常,較不具遺傳性,好發年齡通常在30歲以下,但病患人數較少(約佔總病患人口5%以下)。患者會有體型瘦、體重減輕、多尿、常感到口渴等明顯症狀,需長期依賴施打胰島素控制病情。

第二型糖尿病

較廣為人知的其實是此類糖尿病,具有遺傳性,患者通常大於40歲,並有肥胖的外在特徵。由於此類患者常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嗜酒、吸菸、不愛運動、飲食重口味等),造成胰島素分泌量下降,或人體對胰島素產生抗阻作用。

為了控制病情,除了施打胰島素或服用藥物外,也必須要改變生活習慣。 超過九成的糖尿病患屬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往往沒有症狀,通常要等到因長期罹病導致身體變化,或產生糖尿病併發症時,才驚覺被糖尿病纏身。

妊娠糖尿病

約有5%的婦女在懷孕時分泌的荷爾蒙,會使細胞對胰島素產生抗拒作用,產生暫時性的糖尿病症狀,但病症通常會在產後消失。

值得留意的是,如果母親在懷孕時罹患妊娠糖尿病卻沒有妥善治療,因母親的血液透過臍帶與胎兒相連,間接會使胎兒呈現高血糖狀態,導致胎兒先天畸形、死胎、巨嬰症等嚴重後果。

15%至50%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婦女,在未來會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如果曾在懷孕時罹患妊娠糖尿病,應在產後定時檢測血糖。

其他

另有少數糖尿病案例是由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藥物等因素所引起。

任何疾病都有症狀,糖尿病也不例外,為了更加了解糖尿病,讓我們來看看它的症狀。

糖尿病症狀

關於糖尿病,該如何得知身體已經在拉警報?以下是幾項可以留意的警訊:

(圖/政昇處方宅配藥局iHealth提供)
 

多尿

當體內血糖濃度過高,腎臟會將無法利用的糖分排入尿液,連帶排出大量水分,造成頻尿與尿量多。

多喝

由於腎臟排出大量水分,患者容易感到口渴,需要經常喝水。

多吃

葡萄糖是細胞的能量來源,當胰島素無法充分發揮媒介作用時,細胞獲得的能量就會下降,患者因此常感到飢餓,需要大量進食。

體重下降

同樣與細胞有關,當細胞無法以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時,它們便會轉向攝取體內的脂肪以補充能量,患者因而體重下降。

以上警訊通稱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除此之外,糖尿病患也可能會有容易疲勞徵兆。然而,糖尿病可怕之處並非以上症狀,而是一系列併發症,某些併發症甚至可能致命。

糖尿病併發症─急性

高血糖狀態 酮酸血症

常出現在第一型或血糖控制不佳的第二型糖尿病患,此病症俗稱「酮酸中毒」,當體內胰島素嚴重缺乏,使細胞無法使用葡萄糖當作能量來源,轉而開始分解脂肪時,身體便會產生酮酸,而過多的酮酸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如脫水、皮膚乾燥、腹部不適、意識不清),在24至48小時內若未送醫,就會有生命危險。

高血糖高滲透壓症

主要發生在第二型糖尿病患,當體內血糖、血液濃度與滲透壓逐漸升高,患者會有脫水、意識不清的症狀,甚至可能造成急性腎衰竭,必須終生洗腎

(圖/政昇處方宅配藥局iHealth提供)
 

低血糖狀態

奇怪,糖尿病不是因為體內血糖過多所致,怎會跟低血糖有關呢?問的好!雖然控制糖尿病的首要目標是降低血糖,但要是在治療過程中不慎降太多(如胰島素使用過量、未按時進餐等),一樣會產生急性併發症。

當症狀發生時,患者會有暈眩、心悸、發抖、噁心、冒汗等徵兆,嚴重時甚至會意識不清、休克、成為植物人,甚至是生命危險。

糖尿病併發症─慢性

在慢性併發症方面,相關疾病遍及全身上下,可粗分為「大血管」與「小血管」兩種類型。

(圖/政昇處方宅配藥局iHealth提供)
 

大血管病變

所謂大血管,指的是人體重要動脈(如提供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糖尿病患不只血糖高,其血液中亦容易有高量的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這些物質都可能使血管發生「粥樣硬化」,所謂粥樣硬化,指的是血管內堆積以上物質,造成管壁栓塞、病變的狀態。

若發生部位在腦部,就會有中風風險,且糖尿病患罹患中風的機率也高於常人2至3倍;如果是心臟部位,後果就是高血壓、心肌梗塞等疾病,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的機率也高出一般人2倍,而在所有因糖尿病併發症死亡的患者中,心血管疾病佔了總死亡人數60%以上。

大血管病變也容易使患者足部產生一系列病症。如果流入足部的血液減少,患者會發現足部脈搏變弱、溫度降低,此外,患者足部的傷口也不易癒合,容易發生足部感染症狀,時間一久,足部便可能因長期缺血、細菌感染等因素造成組織發黑壞死、足部潰瘍,甚至截肢。

由於足部的大血管病變常伴隨神經系統異常,糖尿病患較難察覺腳上的傷口,因此應保持足部清潔,定期檢查是否有水泡、擦傷等狀況,並添購舒適合腳的鞋子,避免穿著涼鞋、拖鞋。如果真的發現傷口,應立即就醫。

小血管病變

至於小血管病變指的是微血管因糖尿病受損,導致血流異常、出血等症狀,常見的病變部位是眼部、腎臟,以及神經系統。

神經病變

神經病變是較容易察覺的併發症,在感覺神經方面,患者會感到手腳發麻、觸覺遲與冷熱感遲鈍、平衡感變差;在自主神經方面,則會有皮膚乾燥、排汗異常、排尿無力甚至失禁、性功能障礙等症狀;如果患者的手指、腳趾靈活度降低,或有肌肉無力、萎縮等情況,則可能是運動神經產生病變。

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微血管發生病變,患者容易感到疲倦、眼部發癢、視力模糊,嚴重時可能失明,或罹患青光眼、白內障等其他眼部疾病。一份2011年的流行病調查發現,在所有糖尿病患中,每10人就有3人有視網膜病變問題,盛行率高達31.1%。

腎臟病變

高血糖也可能使腎臟的微血管發生硬化,產生病變,不只損傷腎功能,更可能導致腎衰竭、尿毒症等致命症狀。如果在檢測時發現尿蛋白排出率增加,很可能就是糖尿病所引起的腎臟病變。

糖尿病也會引發口腔病變?

是的,當血液循環不佳,人體免疫力就會下降,唾液分泌也會減少,造成口腔細菌數量增加,患者甚至可能罹患牙周病,情況嚴重的牙周病也可能增加人體對胰島素的抗性,令血糖控制不易,兩種疾病形成惡性循環。

即便現行醫學無法根治糖尿病,但這並不表示糖尿病無法預防,我們能做的事其實還有很多。

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

(圖/政昇處方宅配藥局iHealth提供)
 

想要預防糖尿病,就得先知道哪些人容易患病,以下是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快來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名單內!

不良的生活習慣

香菸對身體的壞處可說是罄竹難書,在糖尿病方面,香菸中的尼古丁會抑制胰島素分泌,使血糖升高。此外,對於正在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來說,空腹飲酒可能會造成低血糖,飯後飲酒反而有高血糖風險,引起相關併發症。最後,壓力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一,當人體長期處在高壓狀態,體內特殊荷爾蒙會妨礙胰島素運作,增加血糖升高的風險。

缺乏運動、體重過重

缺乏運動會使人肥胖,而肥胖會降低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能力,使血糖濃度提高,當身體的 BMI 大於/等於24,代表已經有體重過重的風險,如果大於/等於27則表示肥胖,以上兩種狀況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機率。

患有高血壓、高血脂

如果飲食偏好重口味,喜愛大魚大肉,血液中的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 (HDL-C)」濃度就會下降,使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 (LDL-C)」增加,不只帶來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也可能會引發糖尿病。

年齡大於40歲由於大部分的糖尿病屬於第二型糖尿病,40歲以上為好發期,進入不惑之年,不只要開始為退休做打算,也要留意血糖。

曾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婦女

15%至50%有相關病史的婦女,在未來會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遺傳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罹患糖尿病的機會也會高於常人。

護身心法─預防糖尿病

終於到了大家最關心的議題,到底該如何從生活中預防糖尿病呢?簡單來說,你可以從飲食與生活習慣兩方面著手:

(圖/政昇處方宅配藥局iHealth提供)
 

飲食篇

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一,為了避免攝取過多油脂及增加血管負擔,平時飲食應以「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為標準,避免暴飲暴食,減少攝取膽固醇量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加工食品、含糖食物等。

此外,現代人外食機會頻繁,為了身體健康,應少接觸炒飯、炒麵等容易吸油的食物,最佳的情況是自行製作餐點,拒絕煎、炸等含油量高的烹調方式,並以植物性油脂取代動物性油脂。

要注意的是,大部分植物性油脂在高溫烹調(如油炸)時易產生自由基,反而會引發癌症風險,但換個角度想,一旦使用植物油,也等於要向高油量的油炸食物說不,如此決定反而有益身體健康。

在飲料方面,白開水仍是你的最佳選擇,真的想換換口味時,應避開人工添加物(如砂糖、奶精)或含糖飲料。 最後,真的別再接觸菸酒了,因為很重要,所以會一再提醒你!

行動篇

定期檢測血糖、血壓、血脂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統稱「三高」,它們與糖尿病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審慎控制「三高」就是預防糖尿病的必要功課。

以血糖來說,判定高血糖的其中一項指標為糖化血色素濃度,常人為4-6%,如果已罹患糖尿病,應該將數值控制在7%以下。

在血壓方面,若在休息狀況下血壓持續高於140(收縮壓)/90(舒張壓)mmHg,就稱為高血壓。正常血壓值應小於120 (收縮壓)/80(舒張壓)mmHg,若年齡大於40歲,則數值修改為小於140 (收縮壓)/90(舒張壓)mmHg。

至於膽固醇,由於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 (LDL-C) 會造成血管病變,因此應控制在130mg/dl 以下。

如果想要知道自己的「三高」數值,各縣市衛生局、衛生所有提供相關檢測服務。除此之外,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也是保命作為,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超過35歲、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檢測項目包含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等。

規律運動

運動不只可以瘦身,更是對抗疾病的不二法門,至於頻率與強度可以參考「333原則」,即每周運動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鐘,並達到每分鐘脈搏130下狀態。

此外,長時間和緩運動比短時間劇烈運動更能消耗脂肪,你可以選擇散步、健走、慢跑、游泳、自行車等類型,且運動時間最好在飯後半小時左右,或在運動前吃些點心,切忌空腹運動,以免血糖不足反而產生低血壓症狀。

維持理想體重

定時檢測自己的 BMI 指數,正常值應介於18.5至23.9之間,至於腰圍,男性的正常值應小於90公分,女性則應小於80公分。

調適壓力

前文提到,壓力也會使身體分泌特殊荷爾蒙,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如果有壓力問題,可以尋找適合的紓壓方法,必要時向親友、醫師求援。

簡介糖尿病的檢測與治療方法

當你接受了健康檢查,醫生會如何判定已罹患糖尿病?如果得病,又會如何治療呢?你的疑問,交給我們來回答!

糖尿病檢測

如何檢測第一型與第二型糖尿病

若以下其中一項指標超標,醫生會判定已罹患糖尿病:

糖化血色素濃度大於/等於6.5%。

空腹(至少8小時未攝取熱量)血漿葡萄糖大於/等於126 mg/dl。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二小時血漿葡萄糖大於/等於200 mg/dl。

擁有高血糖症狀(三多一少症狀)且隨機血漿葡萄糖大於/等於200 mg/dl。

然而,糖尿病有所謂的前期指標(糖尿病前期),若有以下其中一種狀況,你就處在患病邊緣:

糖化血色素濃度介於5.7-6.4%。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二小時血漿葡萄糖介於140-199 mg/dl。

空腹8小時血漿葡萄糖介於100-125 mg/dl。

此外,如果罹患免疫系統異常的第一型糖尿病,體內 ICA、Anti-GAD65、ICA 512抗體還會呈陽性反應,這是第二型糖尿病所沒有的特徵。

如何檢測妊娠糖尿病

至於與懷孕婦女有關的妊娠糖尿病,為了判定是否罹病,醫生會在懷孕後第一次產檢,以及第24至28周時,檢驗婦女的血糖量。檢測法為空腹血糖值與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如果有超標事宜,則代表罹患妊娠糖尿病。

治療方面

視情況不同,醫生會有不同治療方法。針對第一型糖尿病患,目前治療方法為長期施打胰島素以控制病情。

至於第二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患者,除了施打或口服胰島素外,還可透過口服藥物來改善病症,例如雙胍類 (biguanides)、噻唑烷二酮類 (thiazolidinediones)、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二肽基酶-4抑制劑 (dipeptidyl peptidase IV inhibitors)、鈉─葡萄糖共同體輸送器-2抑制劑 (selective sodium-glucose transporter-2 inhibitors)。

看到這邊,不知道你是否對糖尿病有更深入的認識了?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就是對抗糖尿病的第一步,這是一項不簡單的挑戰,但為了身體健康,一切都值得!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iHealth 政昇處方宅配藥局(原標題:糖尿病襲來!面對疾病威脅,你擋得住嗎?)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