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對36個問題,竟容易讓人墜入愛河!一場心理學研究揭開驚人真相

2020-11-20 10:03

? 人氣

提出開放且誠實的問題很難,因為多數人問的問題,其實是偽裝過後的建議或評斷。例如,「你考慮過接受治療嗎?」和「你為什麼不跟他離婚?」都不是開放且誠實的問題。開放、誠實的問題不會隱藏修復、挽救、建議或糾正的目的,「於是我們喜歡做的事都不能做。」巴默爾坦言。但要對問題有根本的理解,問開放且誠實的問題有其必要。那才能讓人說出自己的故事、表達實際的想法、找出內在的資源,從中發掘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並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假設你的兒子或女兒上完足球課之後,一跳上車就說:「我討厭上足球課。我再也不去了。我放棄。」家長聽到這種話都會不高興,可能會回說:「怎麼可以放棄?你的團隊精神到哪裡去了?」或是「我的天啊,怎麼回事?我要打電話給教練!」或「你餓了嗎?我們去吃東西。吃飽你就好多了。」以上都不是傾聽的表現。逼問他們發生了什麼事像在質問。要他們別這麼想是忽略他們的感受。改變話題只會火上加油。小孩跟我們一樣,都想要被傾聽。試著詢問:「你一直都這麼覺得嗎?」或「你說放棄是什麼意思?」把孩子的話看作對話的邀請,而非要你解決或煩惱的事。

同理,當事人往往已經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你只要傾聽,就能幫助他們想通最好的處理方式,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范德比爾大學的研究發現,母親不用幫忙也毋須批評,只要傾聽孩子解釋圖形辨識的答案,就能顯著提升孩子日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比孩子對自己解釋答案,或在腦中一再重複答案的效果更好。更早的研究顯示,大人身旁若有一個專注的傾聽者,想出的答案會比獨自思考更詳盡、更多樣、論據更充分。

無論對象是小孩、伴侶、朋友、同事,或是想找你討論私人問題的員工,你若能提出開放且誠實的問題,並認真傾聽對方的答案,這就等於在傳達「我想聽你怎麼說」或「你的感受是合理的」訊息若是急著解決問題、提出建議、糾正別人或轉移話題,就是在傳達對方沒有能力解決問題的訊息:「沒有我,你不會想到這個方法。」也等於在告訴對方:「我們的關係裡沒有坦誠相對的空間。」相反地,提出問題並認真傾聽答案,對方或許會反過來問你問題,從你的經驗中獲益。這也無妨。如此一來,你就能名正言順思考你對問題的看法,然後提出你的建議或給予對方安慰。這同時表示,你分享的故事和感受真的對他人有益且切中問題。

茱莉.梅澤爾(Julie Metzger)是西雅圖的合格護理師,專長是鼓勵父母和青少年傾聽彼此說話。她的熱情深具感染力。她創立的非營利組織「正向對話」(Great Conversations),近三十年來在太平洋西北地區開課、辦演講,幫助青春期和前青春期的小孩跟父母討論性和「其他關於長大的話題」。儘管這類話題讓人臉紅,她的班級人數仍然爆滿。部分原因是梅澤爾的幽默感(把衛生棉黏在毛衣上演講讓她聲名大噪),但也因為她很擅長指出家人互動的盲點,尤其是提出的問題多半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而不是為了聯繫彼此的感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