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沒在聽!」科技讓交談變容易,人卻越來越不會聆聽…她:寧可跟狗說話

2020-11-05 11:46

? 人氣

人為甚麼寧可跟狗說話?(示意圖/すしぱく@pakutaso)

人為甚麼寧可跟狗說話?(示意圖/すしぱく@pakutaso)

假設有個朋友告訴你他剛失業,但又說他沒事,因為反正他從來就不喜歡他的上司,而且每天通勤累死了,光是今天開二十哩路去上班就花了他一個半小時。他每天七晚八晚才回家,太太跟小孩都吃飽了,從不等他吃飯,他就站在廚房隨便解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提到不知如何開口跟家人說自己失業的事,他突然哽咽起來。後來他清清喉嚨,說他之前計畫要去墨西哥來趟豪華的釣魚假期,現在大概得取消了。

通常「我很難過你失業了」或「你很快就會找到新工作」這類回答,老套又敷衍,但當然也要看你跟對方有多熟,以及當下情況而定。「那種爛工作不要也罷」同樣搞不清楚重點。「你覺得這樣很慘?想當初我被裁員……」又會變成你才是重點。

但好聽眾會察覺對方聲音哽咽,意識到朋友當下最煩惱的事,或許就會出現類似以下的回應:「所以你現在得把這件事告訴家人?好難啊。你想他們會有什麼反應?」

密西西比大學的整合行銷傳播教授葛拉罕.博迪(Graham Bodie)的研究發現,要讓對方覺得被理解,聽者的反應不是點頭、重複或解釋對方的話,而是要提供描述性和評估性的資訊。一般人以為有效傾聽是一種被動的活動,其實剛好相反。博迪的研究發現,傾聽也需要詮釋和互動。你的狗可以「聽」你說話。Siri或Alexa也可以「聽」你說話。但是跟你的狗、Siri或Alexa說話很難讓你覺得滿足,因為牠或它不會用富於思考和感情的方式回應你。而富於思考和感情,就是好聽眾應該具備的要素。

「人希望你能理解他們為什麼告訴你這件事、這對他們的意義,勝過事情的細節。」博迪告訴我。問題是,他跟同事一再發現,大多數人在這方面都不太行。他們收集的資訊顯示,聽者的情緒反應與說者的話語相互扣合的時間,還不到百分之五,難怪相較之下你的狗還算是不錯的聽眾。

所以,重點不是你朋友失業,而是那對他的情緒衝擊。能察覺這一點是傾聽的藝術,尤其對方習慣扯東扯西的時候(通勤、釣魚假期、太太)。你就像個偵探,不斷問「這個人為什麼告訴我這個?」,心裡清楚說話的人自己有時也不知道答案。好聽眾藉由問問題和鼓勵對方多說,幫助說者找出答案。當你回應之後,對方如果說「沒錯!」或「你說對了!」,就表示你是個成功的聽眾。

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稱之為主動傾聽(active listening)。或許是「主動傾聽」聽起來衝勁十足,因此被商業界廣為採納,但理解其意義的人卻不多。確實,某間獲選為財星五百大企業的零售公司的員工手冊中(一個正在接受管理訓練的新人拿給我的,訓練師在檢討他的表現時說他要加強主動傾聽),對於主動傾聽的定義全無提到詮釋對方的情緒,而是把重點放在切勿姿態高傲,對方說話時要嘴唇緊閉,才不會給人你要插嘴的印象等等。這裡強調的是主動傾聽者應該是什麼樣子,而非該做什麼。

羅傑斯這麼形容主動傾聽時的自己:「我聽見字句、想法、語調、個人想傳達的意涵,甚至說者意識表層底下的意義。」對他來說,主動傾聽的重點在於接納的心態,而不是外在的姿態。重要的是超越「請說事實就好,夫人」(譯註:美國一九五○年代電視影集《警網》〔Dragnet〕中的警探常說的一句話)的心態,因為事實通常只占所傳遞訊息的一小部分。對話時,對方說的多半是對他們有意義的話。這些話會浮上腦海或從嘴巴講出來,是因為帶有期望值(valence),希望得到他人的回應。能夠理解話語底下的意圖和意義,你就能跟對方產生連結。

要是同事告訴你,她的辦公室要搬到別層樓呢?這裡的事實是:她的辦公室不再跟你同一層。但她說話時有微微嘆息或興奮激動嗎?還是揉著太陽穴,轉著眼珠子,抬起眉毛?她有沒有說她要搬去「該死的另一層樓」?搬去另一層對她有何意義?她為什麼要告訴你?

看她說話的方式而定,她可能為了正忙時還得打包東西而生氣。她也可能很興奮,因為她認為換新辦公室是肯定她對這家公司的重要性。她或許很緊張不安,因為新辦公室在更高樓層,而她又怕高。又或者,她很難過以後會離你更遠,因為她偷偷暗戀著你。如果你不像羅傑斯說的那樣主動傾聽,你就會遺漏訊息底下的意義,往後跟她往來也會搞不清楚狀況。

某人跟你說某件事時,就好像把一顆球拋給你。不聽人說話或要聽不聽的樣子,就像把兩隻手夾在身側或看往別處,讓球從你眼前飛過或打中你。在以上任一種場景,若你跟那位同事說「哦,好」或「你要箱子的話,我有」,都是沒接到球。好聽眾會聽出音調上和非語言的線索,問一、兩個問題弄清楚狀況,做出體貼而具體的回應。比方說,如果她覺得壓力大,就問她要不要更改開會時間。若你感覺到她對你有意思,就告訴她你很難過以後不能常常見到她—或是不會,如果你對她沒意思的話。

記住人是情感的動物,往往因為嫉妒、驕傲、羞恥、渴望、恐懼或虛榮而行動,而非冷靜的理性,這個世界就不會顯得那麼難以理解。人會採取行動和產生反應,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什麼。忽略這一點、只聽表面或完全不聽,等於在自找麻煩。覺得對方沒料又冷淡,只表示你不夠瞭解他們。金融家摩根(J. Pierpont Morgan)說:「人做事都有兩個理由:一個動聽的理由,一個真正的理由。」傾聽幫助你瞭解人的心態和動機,對於建立有建設性的合作關係不可或缺,同時也讓你知道哪些關係最好迴避為妙。

作者介紹|凱特‧墨菲(Kate Murphy)

記者,報導散見於《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法新社》及《德州月刊》,目前定居於德州休士頓。她寫的文章兼容並蓄,流傳甚廣,題材包羅萬象,舉凡健康、科技、科學、設計、技術、航空、商業、金融、時尚、餐飲、旅行和房地產,應有盡有。她擅長以平易近人的語言解釋複雜難懂的題材,特別是人類互動背後的科學原理,幫助讀者瞭解人類行為的由來。此外,她也擁有商業飛行執照,受託前往偏遠地區報導時,即能派上用場。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塊文化《你都沒在聽:科技讓交談愈來愈容易,人卻愈來愈不會聆聽。聆聽不但給別人慰藉,也給自己出路》(原標題:人為什麼寧可跟狗說話—充耳不聞)

責任編輯/焦家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