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診斷出憂鬱症,竟然喜極而泣…精神科醫師揭「孤獨沒人理解比生病還可怕」真相

2020-09-30 15:22

? 人氣

如何從根本上脫離孤獨

有個老人在垂暮之年立了一份遺囑,內容是將自己大部分的遺產,過繼給數年來在病榻旁盡心照料自己的一位女子。偶然得知此事的子女,急忙趕到父親病榻旁。他們以為父親長期臥病在床,導致意識模糊或一時心軟,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然而老人絲毫不為所動,他認為相較於健康時圍繞在他身旁的人,在自己沒有太大價值時,願意全心接納自己生病的身體, 盡心照料自己生活的看護,才是唯一一個真心接納他存在的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比起在自己穿著高級西裝、身居高位或配戴閃亮寶石時,關心自己或認同自己的人,在自己最赤裸的時候,願意尊重自己、真誠照顧自己的人,給自己的感受才是最刻骨銘心的。對我們的存在給予回應的人,才是我們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人。縱然在不同情況下彼此會有些許誤會與誤解,不過從心理層面來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唯有遇見那樣的人,人們才能從根本上脫離存在的孤獨,也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存在的不安。如此一來,才能奠定支撐我們繼續活下去的最低限度的穩定基礎。

在社會弱勢族群的街頭靜坐現場,經常可以看見一些同理他們的困境與痛苦,聲援他們立場的市民。一位上班族每天下班後,固定前往靜坐現場,陪伴他們直到深夜,休假或週末甚至全天守在靜坐現場。聽到旁人為自己的工作感到擔憂,他毫不猶豫地吐露自己的心聲。「每次來到靜坐現場,都覺得自己很幸福。」他很感謝眾人,說現場的夥伴總是真誠歡迎自己、笑容以對,所以無論在靜坐現場待多久,他從不覺得疲累。「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這句古老的命題在證明自我存在方面,更是實實在在的真理。

當「自我」逐漸消耗殆盡,需要什麼幫助?

無論是職場生活還是監獄生活,是富人還是窮人,任何人都必須生活在關係中。儘管如此,不管在何時何地遇見了誰,我們很少得到他人對「我」這個存在的關注或關心,這使得人們感到難過。存在本身就像不斷放電而沒有充電的電池一樣,電力正逐漸消耗殆盡。

電力即將耗盡的人,正處於情感極度孤獨、身體完全虛脫的狀態。這種狀態難以存活, 也不會消失。今日居高不下的自殺率和處於低谷的出生率,正是一幅赤裸裸展現我們社會與生命漸行漸遠的圖像。

當不安與恐懼、孤獨與虛脫達到頂點時,人們不得不尋求專家的協助。不過我敢說,這些人八九不離十會被診斷為憂鬱症。有時甚至在醫師做出診斷前,病患已經自行診斷為憂鬱症,只是為了拿藥才前往醫院就醫。醫師成了只負責給藥的藥劑師。

即使表現出的症狀類似,但在此之前,每個人的歷史、周遭環境和人際關係等個別脈絡不盡相同。然而一旦被置入憂鬱症這個嚴格的醫學規定之下,個別脈絡將盡數消失,徒留一具憂鬱症的形骸。憂鬱症這個診斷名稱,碾碎了我們的個別性。這個社會將憂鬱症病患視為全然相同的個體,也強調憂鬱症起因於生物學上的原因,即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 於是一視同仁地開給大同小異的抗憂鬱劑。

即使諮詢過專家,他們也幾乎不曾關注或留意病患的存在本身,這正是我們社會的現實情況。那麼我們該如何是好?在個人力量不足以對抗病症的時候,至少還是需要專家的幫助吧?是的。我甚至聽過有人被醫師宣判為「憂鬱症」時,不禁喜極而泣,彷彿第一次見到認同自己傷痛的人

不過可惜的是,多數時候幫助的效果只到這裡。當憂鬱症控制整個身體時,「自我」將再度退到陰暗處。那麼真正遭遇痛苦時,我們又該到哪裡去向誰尋求幫助?因此,我們首先得拋下這個先入為主的觀念:當我急切需要幫助時,唯有擁有專業證照的人才能給予幫助。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看見真正的道路。在此之前,最重要的是知道我所需要的幫助是什麼。看清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後,自然會知道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尋求幫助。

作者介紹|鄭惠信

從事精神科醫師三十多年,曾與一萬兩千多顆心對話、分享。近十五年來,與政治人物、法律人、企業CEO和員工等各領域佼佼者暢談心事,同時也在社會各個角落陪伴心靈創傷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采實文化《好好回話,開啟好關係:用三句話暖進人心,做個支撐他人的成熟大人》(原標題:將他人當做空氣的社會氛圍)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