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全世界都在討論的比特幣,在台灣一點都不流行?他道出關鍵,沒跟上是有原因的

2017-07-31 07:30

? 人氣

當新興事物出現並進入現實世界時,遭致懷疑的目光可想而知。特別是在互聯網下產生的一系列虛擬產品和業務,看不見、摸不著,就更難以獲得公眾的理解和信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例如現在眾人早已使用得習以為常的支付寶,剛推出之時遭受質疑的聲浪也不小。首先,人們對於支付寶的使用安全性表示懷疑,因為在傳統觀念下,錢放在銀行才安全;其次,支付寶在推出時,可謂踩在政策紅線上,沒有規定能認定其合法還是違法。

不過,隨著使用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發現支付寶確實是一種安全、快捷的支付工具,便逐漸接受了這種支付模式。而在支付寶之後,由於第三方支付公司大量湧現,政府也在開展專項研討後,為該行業頒發了合法執照。

路是人走出來的,習慣就會成自然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很多新事物的出現和普及都呈現「不認可→逐步擴散→習慣」的軌跡,加密數位資產也是如此。

就拿作為加密數位資產鼻祖之一的比特幣來說,在2009年至2012年近四年時間內,比特幣發展速度相當緩慢,因為許多個人和商家根本不知道比特幣是什麼,甚至以第一印象判斷其為騙局,這樣比特幣又怎麼可能流行起來?

比特幣,加密數位資產的鼻祖之一。(圖/翻攝自youtube)
比特幣,加密數位資產的鼻祖之一。(圖/翻攝自youtube

但隨著對比特幣研究和解讀的人數增加,其真實價值也逐漸被認可,一些大機構或小商家也開始嘗試接受比特幣支付和交易,這些不斷增加的星星之火,最終在2013年,引發了比特幣發展的燎原之勢。

有很多人認為,加密數位資產的未來前景需要看美國的一系列動作。因為美國是世界經濟和創新的領頭羊、美元更是世界貨幣,所以美國是否承認加密數位資產、是否支援加密數位資產的發展,將對加密數位資產的存亡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但我並不同意上述看法。加密數位資產是一種有著重要價值的世界性資產,任何個人、組織乃至國家機構都不可能隨意操縱。不可否認,作為世界經濟發動機,美國的一系列政策,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加密數位資產的發展速度。但話又說回來,加密數位資產能否快速、穩健發展,我認為關鍵還是在於應用上,能否實現「接地氣」。只要加密數位資產的應用為全球帶來真實價值,為廣大使用者接納、真正流行起來,那麼其發展潛力將無可限量。

因此,加密數位資產發展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實現大量、大範圍、高價值、便捷化的真實應用

越方便、直覺,使用者就越離不開

處於概念期的新事物總是容易獲得追捧和流行,不過如果僅有概念,缺乏長久的真實價值,脫離概念期後,該事物極有可能會瞬間崩塌。

在二十世紀末,互聯網行業也經歷了概念期。當時的互聯網行業受到市場投資資金的熱捧,大量不具備真實價值的互聯網概念公司隨之湧現。而這一互聯網概念泡沫最終在2001年破裂,大量資產瞬間蒸發,整個互聯網行業也立刻大洗牌

不過,互聯網畢竟擁有極高的應用價值,也有許多擁有真實價值的優秀互聯網公司存活了下來,並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重新崛起的互聯網行業,僅僅用了十餘年時間就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目前,全球的加密數位資產大致已脫離概念期,接著才是真正的發展關鍵期。如果不能實現符合需求的普及應用,那麼加密數位資產可能也會像海市蜃樓般逐漸消散。

在2013年至2014年期間,由於比特幣價格迅速上揚,許多個人將比特幣視作一種投機獲利的工具,而許多公司則熱衷於建設比特幣交易平臺。但如果比特幣僅僅單純用於買賣,而非更多元的應用,那麼它不可能會有未來。所以,許多行業內的有志之士,開始更加專注於比特幣的應用創新實踐,致力於解決比特幣在交易和支付層面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問題,希望藉此打造一個更開放的平臺,促進比特幣的實用化發展。

將目光放遠到整個加密數位資產領域,也同樣要遵循這種以實用為中心的發展思維,最終使加密數位資產與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產品等金融創新實踐一樣,得到更廣泛的認同和使用。

加密數位資產的理想,應定位在改善全球的金融和經濟體系,在全世界實現實用化。只有立足於真實應用、讓使用者應用更方便,並帶來更多便捷,他們才會離不開你,加密數位資產才能真正發展出新的篇章。

作者介紹|劉振友

現任全球加密數位資產研究院院長、美國遼寧華聯總商會副會長、亞太經濟領袖聯合會副會長。為全球第一批致力於加密數位資產、共享經濟模式、全民免費經濟領域研究、應用、推廣的資深專家,更是全球華人行動成功學的實踐及受益者。

近年努力推動加密數位資產產業陽光化、合規化、合法化;並將傳統直銷產業轉型為「區塊鏈+」直銷產業。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是文化《當世界不使用鈔票:加密數位資產革命,將改變人類的消費、經營、投資與避險,臺灣遠遠落後、你萬萬不能》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