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學校跟補習,還帶小孩去哪裡學習?如果沒有,這就是台灣孩子只能當考試機器的原因...

2017-07-14 07:30

? 人氣

12年國教新課綱裡,有不少創新的設計。新課綱將在108學年上路,根據採訪的專家學者,歸納整理出三大重點,幫助讀者快速掌握STEM(意即 Science 科學、Technology 技術、Engineering 工程、Math 數學)教育在台灣實施的情形。

台灣在多項國際評比中,數理表現都贏美國很多,但這表示台灣的 STEM 教育做得很棒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實況是:台灣在數學(math)、科學(science)知識性評比表現很強,但弱項是:將這些知識運用於生活上(engineering)、能形成系統性知識或發展成解決人類問題的科技產品或技術(technology)。用白話文再說一次,是強記知識很行,運用有待加強。

12年國教新課綱裡,有不少創新的設計。例如,數學領域著重生活應用及工具輔助學習,自然領域強調探究與實作,新增的科技領域則必修程式設計並強調動手做。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課綱本身並未強調,但有些亮點確實與STEM教育強調的精神是一致的。

為此,《未來Family》採訪專家學者,歸納整理出三大重點,幫助家長讀者快速掌握 STEM 教育在台灣實施的情形。

main
(圖/《未來Family》提供)

重點一:從科目學習到跨科整合, 從STEM到STEM+

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優聘教授邱美虹,用「混和物」和「化合物」的特性,比喻 STEM 教育不忽略分科教育,但更重視跨領域統整的精神。

她的意思是,傳統的數理與科學教育,就像鐵沙與食鹽組成的混合物,成分可混在一起,也可各自分開。如果 STEM 只是如此,教育效果有限。她認為,STEM 教育應該也要像化合物,比如氯與鈉,合在一起叫食鹽,既看不到氯,也看不到鈉。

台灣家長當下最關切的,恐怕還是孩子的學業。他們想知道:12 年國教放入 STEM 教育的理念與設計,有助於提升孩子的數理學習成效嗎?這些成效如何評估?

01
(圖/《未來Family》提供)

重點二:PISA 及 TIMSS,不能代表 STEM 素養

台灣向來重視對中、小學的數理及科學教育,在評估成效並與其他國家比較時,通常會以學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及「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的表現為依據。

PISA 針對 15 歲(國三或高一)學生,就數學、科學及閱讀,評估掌握「明日世界所需素養技能」的能力。TIMSS調查4年級與 8 年級(國二)學生的數學與科學學習成就,評估他們能否掌握參與社會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從國際評比的名次來看,台灣與亞洲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香港,都是 PISA 與 TIMSS 的優等生。以 2015 年評比為例,台灣在 PISA 數學與科學都是世界第四;TIMSS 則是 4 年級數學第四、8 年數學第三;4 年級科學第六,8 年級科學第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