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敗羅大佑!台灣唯一獲得金馬、金曲雙肯定,傳奇女性作曲家這樣譜出無數電影神曲

2017-07-07 12:49

? 人氣

人生第二個岔路是在1992年時,唱片公司要旗下每位創作者為《少年吔,安啦!》打造歌曲,最後發行合輯,李欣芸首次嘗試為電影作曲,就入圍金馬獎,那年她才25歲。但真正開啟她的電影配樂生涯,是2002年的《雙瞳》,那是她第一次獨力完成整部電影配樂。導演陳國富大膽啟用還算配樂新人的她,只因陳國富認為,李欣芸的音樂很有畫面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後來她才明白,電影配樂就像一個幕後推手,營造觀眾情緒、暗示劇情走向,當對白無法交代演員內心情緒時,更要靠配樂補足,「就像看驚悚片,如果沒有開音量,它的驚悚程度大概只剩20%。做了電影配樂後,才發現原來音樂可以兼具這麼多功能性、扮演這麼多角色。」

每次配樂,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幫電影「定調」。李欣芸在看完劇本或毛片後,會創作2-4小節的短樂句,以最精簡的旋律表達整部片的主旨。「成功的電影配樂,就是觀眾聽到旋律時,馬上可以回想起電影畫面。」若以片長90分鐘的電影來說,配樂要負擔的音樂量長達1小時,她會詳列一張表格,標註音樂出現的時機,「電影配樂就是用聲音再當一次導演。」

有時,這個聲音導演並不好當。她接過最刺激的配樂工作,是導演鄭文堂的《深海》。當時導演要在一周後拍攝跳舞戲碼,急需一首恰恰舞曲,這是劇中的關鍵主旋律,傳達人生就算失意,仍要豁達起舞的態度。

那時李欣芸連定調都還沒想好,就要在一周內寫出主題曲,既是她不熟悉的恰恰曲風,又要有別於傳統那卡西的感覺。最後李欣芸做了一個管弦樂版的恰恰,有舞曲的浪漫,卻沒有傳統恰恰的包袱,用輕快舞曲詮釋哀愁小調,「我會用Bitter Sweet來形容,雖然聽起來有些苦澀,但仍有甜美的感覺。」2005年,她以《深海》一舉拿下金馬獎,打敗了同年入圍的羅大佑。

追求創作自由的她,意外愛上電影配樂這種有限制性的創作,「表面上好像導演給了限制跟期待,但就是這些限制跟期待,有時反而寫出跨越自己極限的音樂,就像那首恰恰舞曲。」

去年,她把這些年創作的電影配樂,改編為管弦樂版,發行《心情電影院》專輯,今年又入圍了兩項金曲獎。25年來,走在這條人煙稀少的路上,李欣芸的確看到了不少美麗風景。

人物檔案|李欣芸

1967年出生,美國波士頓伯克利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畢業,是作曲家、編曲家、音樂製作人,也是電影配樂師,曾獲第19、21屆金曲獎流行音樂作品演奏類最佳專輯獎及作曲獎,和第42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

採訪、撰文/陳怡如 攝影/賀大欣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經理人(原標題:台灣唯一獲金馬、金曲雙肯定的女作曲家!李欣芸的自我突破之路)

責任編輯/謝孟穎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經理人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