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他:把上大學結果當孩子的終點,其實錯很大…

2017-07-06 06:20

? 人氣

做好自己,選擇權在你手上,做不好自己,選擇權就在別人手上。

我家的兩個女兒,我和太太營造了同樣的環境,她們依然展現出很大的差異。我家的老大大J安靜,從小愛讀書,是不用父母操心的優等生;老二小J活潑但積極主動,學習上不如姊姊那麼優秀;小學期間更曾因為數學科目表現不佳,差點讓她媽媽抓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做仿製品

對兩個女兒的教育都是順勢而為,我從來沒有刻意為女兒預設進入名校這樣的目標。向來很堅持做自己的我,當然也很希望兩個女兒也都能做自己。而且比起學業成績,我更在意的是女兒們的狀態,在意她們能不能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

我經常和朋友或在分享會時提出,每個孩子都不同,很多父母會拿外面的標準來套自己的孩子,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我常常講,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我們不要做仿製的東西。拿別人的標準硬套在孩子身上就像是在作仿冒品,這樣的觀念會害了孩子。這樣的想法在我進入藝術領域,擔任相關工作時更加強烈。

以當代藝術品做比喻,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知,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欣賞一件藝術品時,就是用自己當下的反應和過去人生幾十年的經歷去解讀;不需要聽別人講,而是自己感受,這也是在考驗每個人擁有的人生經歷,以及有沒有訓練自己的感知力。

我進入當代藝術領域後,更理解了我們看待每個孩子都應該有不同的角度,他(她)才會成為更亮麗的人,不能套用別人的模子。我們生活在這樣迅速發展的社會,我認為做好自己代表著不被所謂的潮流所裹挾,讓自己對任何事物都能有客觀的判斷,不浮躁、不盲從,沉得住氣,定得下心,堅守該堅守的,才能為這個世界添一分美好。

這些想法說來輕鬆,但對每個人來講都很不易,也很可貴。身為父母的自己,更時時刻刻自我提醒,自己做好了才能正確引導孩子。我會引用一下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新聞、現象,再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理解做一些說明;我會跟孩子說:妳要讀懂這件事情、這條新聞報導想要傳達給妳的資訊背後的東西。

這點非常重要,如果孩子被動地受到太多這種資訊的干擾,很容易誤導他們的判斷能力。所以做父母的要先去理解。當然不要有太多的自己的偏見,要跟孩子講,有可能這樣,有可能那樣,再給予她們自己判斷的權力。

2
每個孩子都不同,很多父母會拿外面的標準來套自己的孩子,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圖/MIKI Yoshihito@flickr)

掌握選擇權

我常說,對大女兒最自豪的不是她上了劍橋,而是她可以成為自信地做自己的人。

對小女兒,我只希望她做好自己就行;但我清楚告訴她,做好自己,選擇權就在她自己的手上,但若做不好自己,選擇權就在別人手上。

我以職場作比喻加深她的印象,在職場上,有能力的人可以選擇別人,若是沒有能力,就等著別人來選擇。我想我有責任和義務,把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隨著她們的年齡按部就班地告訴孩子們。

對兩個孩子的基本教育,我採用「無為而治」的態度。現在的教育大環境是學校、家長、外面的培訓機構,共同響應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

我堅持教育就是呵護孩子的自主性,給孩子正確的愛,如果做到了,其他一切都會順利。對眼前的教育現狀,我認為有不少家長是把孩子進入大學的那個結果當成孩子人生的終點,但他們可能忘了那應該是孩子人生一個階段的起點才對。

但很多父母容易把考上大學這個階段的結果當作終點來看,以致於有很多孩子僥倖上了那個位置時,早已經精疲力盡了,垮在那裡,忘了後面還有五六十年要過。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家長們都懂得這個道理,但總是不自覺地認為跟隨潮流最安全。這樣的結果就變成,家長、孩子用了很多力氣,卻未必如願以償。所以我只想奉勸家長們,多花一些時間,用心地陪伴孩子,用心帶他們理解這個世界,好好地認識自我。

孩子們從小開始到上大學之前,為了考試拚命學習,上了大學,本該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卻大把大把地浪費時間,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值得反思。

我認為小學要讓孩子玩,中學可以慢慢地去理解,高中很努力認真地學習,大學反而是拚命的開始。大J在劍橋大學的拚命程度比在高中還要厲害。我可以想像她一人在海外求學的孤獨感,要面對不同文化的衝擊和來自身邊優秀群體的壓力;但她要清楚自己的目標,要怎麼學習,都靠她自己摸索,沒有人教得了她。

用心不用力

我管教小孩的基本理念就是,界限要放得很寬,而底線要非常嚴格地守住。界限寬,就不會在孩子出一點狀況時不安,甚至抓狂;而是以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

不過早給孩子定性,相信孩子會處理好面對的困難。另外我想我是受到女兒們很信任的老爸,兩個女兒在初次談戀愛時都會先跟我說,而我的應對方式就是,在心態上保持淡定,就是男的朋友,不必大驚小怪;如果你緊張,給孩子壓力,她可能從此不再跟我們溝通,造成反效果。

女兒願意告訴我,我覺得很棒,為什麼要擔心、責怪?不如用一種正面的心態告訴她,她只要做好這幾件事情,就不管妳,比如不要跟男孩子在密閉空間相處,和男孩子出去要告訴父母,不能犯不該犯的錯,成績不能下降,等等。這也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關鍵點,相信自己用心陪伴過的孩子,給她足夠寬的界限,但底線要嚴守。像是談戀愛這件事,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是個頭痛的問題,但是設好界限底線的我可以輕鬆面對,一切都能在掌握之中。

孩子們,犯錯可以,但有些底線絕對不能超越,比如守規矩、要誠實、講禮儀、平等待人…所謂做人的道理、基本的價值觀一定不能有問題。在導引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我會奉行「慢養」策略,給孩子高品質的陪伴,發自內心地相信孩子,正確看待孩子犯錯,用心打造,孩子就能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作者|李育銘

李育銘(Kevin)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1997年因工作帶著全家前往北京,2003年移居上海,復旦大學EMBA,曾任臺灣IT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執行董事、現專任藝術經紀人、策展人,和藝術教育工作者,是兩位非常優秀女孩的爸爸。大女兒目前就讀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小女兒在上海某國際中學就讀。自從大女兒被劍橋大學錄取之後,他先後多次被各類雜誌及教育推廣單位邀約分享教育理念。他主張「用心,不用力」,把每位孩子當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無為」背後,看似不經意間,卻有著清晰的脈絡可循,他深知父親的責任,也希望將更多自己在教育中的啟發和經驗分享給大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四塊玉文創《做孩子的超級粉絲!用心不用力,傾聽是最好的教育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