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婚,對年齡越小的孩子影響越大!心理師:務必觀察小孩這5大適應狀況

2020-07-19 07:30

? 人氣

爸媽的感情和不和睦,家庭氣氛溫不溫暖,或多或少都會對孩子的情緒習慣、人格特質產生影響。(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爸媽的感情和不和睦,家庭氣氛溫不溫暖,或多或少都會對孩子的情緒習慣、人格特質產生影響。(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夫婦的世界》收視持續高升,劇情更是高潮迭起。劇中的俊英在小學六年級階段,目睹自己的爸爸出軌不忠、對媽媽施暴、父母的離婚讓俊英內心傷痕累累,內心從負罪感、背叛感、憤怒感逐漸崩潰,導致偷竊行為、翹課、徹夜不歸、打架、頂撞長輩,成為了這場離婚大戰中最受傷的人。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新書《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提到,青少年外顯的侵害破壞行為,其實是內隱「低自尊習慣」的補償反應,當內心強烈「自我貶抑」與「犯罪行為」產生穩定的連結之後,就會啟動一連串的「犯罪行為」,以減輕內在強烈的自我貶抑感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爸媽的感情和不和睦,家庭氣氛溫不溫暖,或多或少都會對孩子的情緒習慣、人格特質產生影響。譬如說,家人之間常常發生嚴重衝突,大聲互罵,總是為了金錢點燃戰火,長期以往就可能會導致孩子憂鬱情緒,反社會的行為習慣也可能比較多。持續不斷的家庭衝突,無論是言語爭執或是肢體暴力,都可能讓孩子在跟兄弟姊妹、同學朋友互動的時候有較多敵對、侵略的狀況。還有經常處於爸媽婚姻衝突中的孩子,也很容易出現調適不良的狀況,像是陷入沮喪、焦慮的情緒中,或是有外顯的行為問題,同時也會降低行為的成熟度,無形中更減損了親子關係的品質。

另一個常見的狀況是,如果爸媽離異的過程中引發大量的衝突與情緒風暴,孩子在情緒上比較容易感受到焦慮、憤怒或是沮喪,人生的旅途中較容易陷入憂鬱、孤單、無助、羞辱、自貶、罪惡感中。在情感上則容易產生矛盾、被忽略的感受。在行為上會不知何去何從,有的孩子會出現逃避行為,也有可能會變得愛發牢騷、愛反抗,對人沒有禮貌,或是對父母無言的抗議。

離婚過程降低對孩子的衝擊

當父母處在敵對和衝突的關係中,如果又分開居住兩地,會讓孩子有「夾在中間」的感覺,讓孩子處於高度壓力不僅很容易導致孩子適應不良,更會造成心靈創傷。所以,即使察覺雙方個性不合,不得不離婚,最好還是透過婚姻諮商的歷程和平理性的分開。離婚後雖然夫妻關係結束,但父母關係仍持續合作,想要降低對孩子的心理衝擊,最重要的是雙方都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清楚而堅定的讓孩子了解:「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不會改變。」

「愛的保證」能夠讓孩子放心:「爸爸媽媽不會因為分開,而忽略、減少對你的愛,我們依然會在你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孩子認為是自己造成爸媽離婚的,更需要讓孩子知道:「不是因為你的關係。」可以說明:「爸爸媽媽有努力過,可是有些地方無法克服,才會選擇分開。」

由於父母離婚後孩子需要調適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所以,爸爸媽媽最好討論出一個讓孩子經歷最少變動的方案,倘若離婚後孩子要跟著轉變生活環境、主要照顧者、轉學離開原本的同學老師,讓孩子同時經歷多重失落的事物,就可能超過孩子心靈的負荷範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