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也懂針灸?19世紀倫敦醫生「這套療法」竟與中醫寶典《黃帝內經》高度相似!

2020-06-29 21:15

? 人氣

2011年,德國的法蘭克福大學(Goeth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Frankfurt)和Charite大學的科學家合作,重新審視了海德的「極值點」,並和中國的穴位位置進行對照,得到了有趣的結果。他們選擇了海德所記錄的4位患者的內臟疾病,分別是肺(急性支氣管炎)、肝(膽囊結石)、胃或脾(肚子痛)和腎(腎結石)。然後按照中國《針灸甲乙經》裡的描述,挑選了與這四個器官對應的「募穴」(位於胸腹面,與內臟對應的穴位)的位置。這四個穴位分別是:肺-中府、肝-期門、脾-章門、腎-京門。同時他們也按照《黃帝內經》的描述,挑選了背部與這些內臟對應的俞穴(俞發音shu,第一聲),即肺俞、肝俞、脾俞和腎俞的位置。最後把這些穴位的位置與海德繪的,對應於肺、肝、脾、腎的極值點的位置進行比較,發現二者非常重合!對此結果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這些德國科學家的原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Beissner F,Henke C,Unschuld PU.Forgotten feartures of Head Zon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diagnostically relevant acupuncture points.Evidence-bas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1,2011:240653.)

這些結果說明,中西方發現了同樣的體表位點與內臟之間的對應關係,只不過這些位點在中國稱為穴位,而海德稱之為極值點,而且海德已經有和古人同樣的思路,即利用這種聯繫來治病。但後來的西方醫生不如海德,就像這篇文章的作者所指出的,他們只是把海德的極值點作為診斷疾病的輔助手段,沒有加以重視;而在中國醫學中,募穴和俞穴既能診斷,又能治病。當一個位點感到痛,或按壓這個點可以緩解原有的痛,就把這個位點作為可以用針灸和其他有關的技術來治病。這是把一個簡單的概念反過來用──這裡是從皮膚到內臟。正是這種做法,使中國人的想法如此迷人

(West Head zones are purely used as a diagnostic tool...In Chinese medicine,however,Mu and Shu points are both,diagnostically and therapeutically relevant.When a point is aching or when pressure on the point relieves an existing pain,this point is considered for treatment with acupuncture,moxibustion or related techniques.It is this simple idea to take a reversed action—from the skin to the viscera—for granted,which makes the Chinese concept so intriguing)

而且,中西方做出這個發現的時間點相距太大,環境完全不同,因而命運也不一樣。海德生活在西方醫學已經建立器官系統觀念的時代,因為與主流觀點不合,他的發現只是靈光一閃,隨即被人遺忘;直到一百多年後,他的工作才被人們重新記起。而中國的發現是在幾千年之前,沒有受到西方思維方式的影響,因而能夠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獨自發展,形成中國獨特的經絡理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清文華泉《上帝撿到槍:生命科學密碼》(原標題:經絡現象是客觀存在的)
責任編輯/柯翎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