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也懂針灸?19世紀倫敦醫生「這套療法」竟與中醫寶典《黃帝內經》高度相似!

2020-06-29 21:15

? 人氣

古人是如何發現刺激穴位能治病的,現在已不可考證,但是我們可以做一些推測。(圖/photo-ac)

古人是如何發現刺激穴位能治病的,現在已不可考證,但是我們可以做一些推測。(圖/photo-ac)

經絡現象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偉大發現之一,用針灸、艾灸、按壓等方法,對身體表面的一些特殊的位點(叫做穴位)刺激,可以在身體內與刺激位點不同的部位,產生各種生理效應,而且這些反應部位(特別是臟器)與體表位點之間存在對應關係。古人利用這種現象,透過刺激某些穴位治療各種疾病和減輕病痛,這就是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歷史的針灸療法。反過來,內臟的病變也可以在體表反映出來,產生壓痛點和皮疹。這些體表反應點和發生病變的內臟之間也存在對應關係,可以被醫生用作診病的依據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古人是如何發現刺激穴位能治病的,現在已不可考證,但是我們可以做一些推測。

古人是如何發現穴位?

牙痛是一件很令人煩惱的事,而在原始的生活條件下,牙痛更加折磨人。如果有一天,古人的拇指和食指之間的三角區受傷出血(這是很容易發生的),為了止血,他會對出血處進行按壓;出乎他的意料,這一按使他的牙痛減輕。這個位置,就是後來的合谷穴,直到現在還是效應最強、使用最多的穴位之一。

古人的食物粗糙混雜,衛生條件不佳,吃壞東西肚子痛也是常有的事。如果有一天,古人膝蓋前外下方受傷出血(這也是腿部最容易受傷的部位之一),他去按壓止血,突然發現肚子痛減輕了。這個位置就是足三里穴,也是效應最強、使用最多的穴位之一。

所以我們可以推測:穴位的發現,也許就是從這兩個效應最強、又處在最容易受傷位置的兩個穴位──合谷穴和足三里穴開始。它們所對應的,也正是古人最常見的病痛(牙痛和肚子痛),所以它們最有可能被首先發現。

按壓身體的特定部位能減輕身體某處的病痛,這在醫療條件幾乎不存在的古代,是一個極有價值的發現。它為古人提供了一個有效而又簡易的治病方法。一旦古人認識到按壓某些位點能鎮痛,他們就會繼續探索,尋找更多的鎮痛點。

在尋找鎮痛位點時(必然是在身體的各個部位逐一試探),古人發現:身體有的地方在按壓時沒有什麼特殊感覺,有的地方卻很敏感,重壓時會產生酸、脹、麻的感覺;接著他們又發現,具有鎮痛作用的位點,多數會產生這樣的特殊感覺,而沒有治療效果的地方就很少有這樣的感覺。這樣他們就逐漸把能夠治病,按壓又有特殊感覺的體表位點與體表的其他區域區別開。這些特殊的位點後來就叫做「穴位」,這種感覺後來叫做「得氣」,是針灸是否有效的重要標誌之一。

當然,我們也可以設想其他發現穴位的過程。古人在山林中覓食,在荊棘中穿行,很容易被植物的刺所刺傷。如果碰巧刺在穴位上,深淺也正好合適,也會產生和按壓相似的效果,甚至更好。被刺和按壓中哪一種導致了穴位的發現,已經無法確定了,但其中的邏輯過程一樣。直到現在,針灸和按壓這兩種方法仍然在臨床中使用。

還有一種刺激穴位的方法,既不是按壓,也不是針灸,而是加熱。古人在用加熱卵石取暖的過程中,發現加熱身體的某些部位,也有減輕或消除病痛的效果,這也許就是「炙」(用特製的艾條來燻烤穴位以治病)的來源。與按壓和針灸穴位一樣,這種治病方法也簡單易行,在古代的原始條件下就能施行,這種方法和針灸合起來,就成為刺激穴位的主要方式,合稱針灸。

到後來,針灸的治療範圍逐漸擴大到其他疼痛,比如頭痛、腰背痛、關節痛和婦女的痛經等等;再往後,治療的對象也逐漸擴大到疼痛以外的病症,如發熱、氣喘、腹瀉、噁心、嘔吐、消化不良等,這些都是原始社會中容易發生的病症;就是到今天,要是去看現在出版的針灸教科書,它們仍然是針灸治療的主要症候,而目前西方國家使用針灸治療的主要疾病,也多在這個範圍內。

隨著治療範圍不斷擴大,穴位的數目也不斷增加。《黃帝內經》裡就已經記載了160個穴位的名稱;到了晉代,皇甫謐編撰的針灸專著《針灸甲乙經》裡,記述了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稱、位置和主治病症;到了現在,有名稱的穴位已經超過700個,人體總計穴位有720個,(其中)醫用402個。

科學發展的過程曲折,也充滿了偶然性,常常是一個人的一念之差,決定了是否能有科學發現。在原始條件下要發現穴位治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症狀、體表的傷害,還要傷得恰到好處。刺激這個位置的效果,正好要與那個人當時的病痛相對應,傷害的程度也要合適,太輕沒有作用,太重傷害本身,就會變成了比原來病痛更嚴重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現它的治病效果;更重要的是,當事人還得是一位善於觀察和思考的人。要這幾個條件都集齊,機率極小。我們窮一生的經歷,也沒有從自己的經驗中發現這個現象(學習有關知識和接受針灸治療除外)。

所以我們也可以推測:最初發現穴位能治病的,也許就是一個人。由於他(或她,下同)的發現,中國古老的大地上不但產生了針灸療法,也深刻地影響了古代中國人對人體的認識,以及後來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他在中國醫學歷史上的作用,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可惜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他是誰,也無法給他立紀念碑了。

穴位被西方人發現:亨利·海德的「極值點」

穴位治病,反映的是體表和內臟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生理現象,只要有合適的機遇,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有可能發現它。雖然發現它的機率很小,但是在幾千年之後,這種現象還是被一位西方人發現了,這個人就是英國科學家亨利·海德(Henry Head,1861—1940,以下簡稱海德)。

海德出生於倫敦,從小就想成為一名醫生,他在劍橋大學的Trinity College獲得自然科學學位後,就去德國的Halle大學學習生理學和組織學。應生理學家Ewald Hering 的邀請,他去布拉格(Prague)研究呼吸生理和彩色視覺,然後回到劍橋大學,在那裡學習解剖學和完成生理學課程,並在1890年成為一名醫生。他先在劍橋大學的醫院工作,後來去維多利亞胸部疾病醫院當醫生。

在醫院工作期間,海德注意到內臟疾病和皮膚變化之間有關聯,他的醫學博士論文的題目就是〈內臟疾病所引起的感覺變異〉(Disturbances of sensation with e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ain of visceral disease,發表於1893年Brain雜誌上)。他發現:內臟病變會使皮膚上一些區域的敏感性增高,甚至疼痛。他把這種疼痛叫做轉移痛(referred pain)。他非常精確地描繪出與不同的病變內臟所對應的皮膚敏感區域。這些圖的品質非常之高,以至於後來人們為這些區域取了專門的名字,叫做Head Zones或Head Areas,中國稱為海氏帶。你只要搜尋這幾個字,立刻就可以從網路上看見他當年繪製的圖。

不僅如此,他還發現:在這些敏感區域內還有一些特別敏感的點,他叫它們極值點(maximum points)。在他繪製的圖中,一半人體畫敏感區域,一半人體畫極值點。

他發現:

(在這些極值點上)「皮膚非常敏感。用力按壓這些點能減輕疼痛,而不是增加。」(There is great cutaneous tenderness...Yet firm deep pressure relieves,rather than aggravates,his pain)

這句話和本章開始時,關於古人發現按壓能鎮痛的推測,是不是幾乎相同?在前文裡我們只是猜測,而海德的發現卻是有清楚紀錄的實際例子。

他還說:

「用芥菜葉貼在胸部和背部的極值點可以消除噁心和嘔吐。」(Mustard leaves applied to the maximum spots of the affected areas of the chest or back,...will remove the nausea and vomitting)

這和中國針灸師在穴位上用藥治病(比如藥針)的做法是不是如出一轍?

2011年,德國的法蘭克福大學(Goeth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Frankfurt)和Charite大學的科學家合作,重新審視了海德的「極值點」,並和中國的穴位位置進行對照,得到了有趣的結果。他們選擇了海德所記錄的4位患者的內臟疾病,分別是肺(急性支氣管炎)、肝(膽囊結石)、胃或脾(肚子痛)和腎(腎結石)。然後按照中國《針灸甲乙經》裡的描述,挑選了與這四個器官對應的「募穴」(位於胸腹面,與內臟對應的穴位)的位置。這四個穴位分別是:肺-中府、肝-期門、脾-章門、腎-京門。同時他們也按照《黃帝內經》的描述,挑選了背部與這些內臟對應的俞穴(俞發音shu,第一聲),即肺俞、肝俞、脾俞和腎俞的位置。最後把這些穴位的位置與海德繪的,對應於肺、肝、脾、腎的極值點的位置進行比較,發現二者非常重合!對此結果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這些德國科學家的原文:

(Beissner F,Henke C,Unschuld PU.Forgotten feartures of Head Zon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diagnostically relevant acupuncture points.Evidence-bas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1,2011:240653.)

這些結果說明,中西方發現了同樣的體表位點與內臟之間的對應關係,只不過這些位點在中國稱為穴位,而海德稱之為極值點,而且海德已經有和古人同樣的思路,即利用這種聯繫來治病。但後來的西方醫生不如海德,就像這篇文章的作者所指出的,他們只是把海德的極值點作為診斷疾病的輔助手段,沒有加以重視;而在中國醫學中,募穴和俞穴既能診斷,又能治病。當一個位點感到痛,或按壓這個點可以緩解原有的痛,就把這個位點作為可以用針灸和其他有關的技術來治病。這是把一個簡單的概念反過來用──這裡是從皮膚到內臟。正是這種做法,使中國人的想法如此迷人

(West Head zones are purely used as a diagnostic tool...In Chinese medicine,however,Mu and Shu points are both,diagnostically and therapeutically relevant.When a point is aching or when pressure on the point relieves an existing pain,this point is considered for treatment with acupuncture,moxibustion or related techniques.It is this simple idea to take a reversed action—from the skin to the viscera—for granted,which makes the Chinese concept so intriguing)

而且,中西方做出這個發現的時間點相距太大,環境完全不同,因而命運也不一樣。海德生活在西方醫學已經建立器官系統觀念的時代,因為與主流觀點不合,他的發現只是靈光一閃,隨即被人遺忘;直到一百多年後,他的工作才被人們重新記起。而中國的發現是在幾千年之前,沒有受到西方思維方式的影響,因而能夠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獨自發展,形成中國獨特的經絡理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清文華泉《上帝撿到槍:生命科學密碼》(原標題:經絡現象是客觀存在的)
責任編輯/柯翎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