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賺錢產業」是甚麼?30歲才轉行,他靠這招零經驗拚上副總裁

2020-07-07 15:04

? 人氣

即使是30歲才轉職,他也能爬上這個台灣最賺錢的產業,成為副總裁。(示意圖非本人/取自Unsplash)

即使是30歲才轉職,他也能爬上這個台灣最賺錢的產業,成為副總裁。(示意圖非本人/取自Unsplash)

最後一站,我們來到最精彩的轉職.轉型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則故事主角小俊(化名),是一位四十歲的中年男子,目前為金融新創顧問公司副總裁(Vice President, VP)。他是我入行時的第一批客人。他的人生轉捩點出現在三十歲那年,而且是用汗水與淚水澆灌出來的。

我們先來看看小俊的職涯階梯:

第1階段【臺灣】 醫院的感染症與癌症研究助理

第2階段【美國】 藥廠的慢性病基因試驗研究員

第3階段【臺灣】 證券公司的儲備主管

第4階段【香港】 證券公司的醫療保健產品分析師

第5階段【臺灣】 金融新創顧問公司的副總裁(現職)

看似跳躍的職涯,其實潛藏著勝出的關鍵。

通往美國的求學與就業之路

小俊從小就對科學感興趣。高中時曾代表學校參加數學暨自然學科能力競賽,拿到全國第五名。他認為「生物學研究」可以改變世界,所以將大學目標設定在相關科系,以選校不選系的策略進入臺大植物病蟲害系。

大學期間,每天接觸有挑戰性的實驗,而且當時還是用肉眼校對資料。小俊回憶起那段時光說道:

「或許是待在實驗室的時間久了,覺得臺灣做實驗的方法很沒效率。在其他國家,機器人只要15分鐘就把我1年份的事情完成了。既然這樣,如果我未來要在這個領域發展,必須學會用電腦快速分析的方法。那麼,出國進修勢必是必經的職涯歷程。」

小俊分析國際市場需求後理解到,既然自己的職涯規畫必須跟上國際腳步,那麼出國進修勢在必行,取得全世界都認可的學歷才能讓未來職涯保有最大的彈性。

接著他開始思考,如何才能進入美國的研究所。畢業並服役後,他鎖定醫院的研究室,最後進到臺大醫院擔任感染症與癌症研究助理,透過參與生物學研究論文的經歷為自己加分,再以此為跳板,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簡稱賓大)研究所就讀。

進到賓大研究所後,他又馬不停蹄地思索任用機率最大的職涯路徑。考量自己的科系背景與研究經驗後,決定從耕耘已久的生物學領域下手。研究所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世界級藥廠負責研究慢性病與糖尿病基因。

受限工作簽證,返臺尋找初衷

然而,海外工作相關法規不停更變,藥廠的工作簽證無法及時更新。

等待簽證的同時,小俊的生物學研究成果得到美國某前五大大學的教授關注,並獲邀擔任研究助理一職,附帶工作簽證與優渥待遇。這樣的機運羨煞了同期在找工作的外國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小俊拒絕這個機會,選擇回臺灣發展,讓周遭朋友與臺灣親友百思不解。

他認為,雖然拿到一張留在美國繼續工作的門票,但畢竟這是一份學術工作,對他而言,在醫藥大廠或私人機構工作才是前往美國留學的目的,於是毅然決然回到臺灣發展。

30歲的背水一戰──每個決定都要重新認識市場

美國的路沒有了,回臺灣能怎麼發展呢?

他與醫藥界、獵頭界人士諮詢後,得知臺灣藥廠相關工作的發展性低,無法運用他的所學與知識讓薪資成長。

他花了三個月仔細研究臺灣的「賺錢產業」,發現最有機會的是金融業與電子業。此時的他已年屆三十,金融與電子更是未曾接觸過的專業領域,進入門檻是一大疑問,更何況根本不會有公司要請一個三十歲的新鮮人,從頭開始教起。

就在他徬徨迷惘的時候,看到金融業相關就業資訊,徵才條件是不問科系的儲備幹部。他將所有金融相關企業掃過一輪,研讀公司內部組織圖,找出幾家具發展性的公司,雖然錯過其中一些公司的應試日期,但他仍拿起電話主動爭取應試機會。最後,他得到二家企業的錄取通知──證券A與銀行B。

業界門外漢的你,要選證券還是銀行?

拿到錄取是件好事,但當你只是個新手,該如何判斷哪家公司好呢?

小俊將二家公司內部組織圖印出來比較,再對應到自己的技能與優勢。

證券A的組織架構包含投資、分析師,以及複雜的M&A等業務,這些作業流程的前臺、中臺、後臺人員非常重要,也必須具備不同產業的專業知識。相較之下,銀行B的組織架構就單純許多,著重在貸款、放款、存錢的業務。小俊的分析如下:如果加入證券公司投資部,擁有投資領域專業知識後,有機會再度回到生技或醫藥界的財務部擔任操盤手,將生科與金融二大領域結合。因此他選擇進入證券A,目標是成為國際證券分析師。

接受儲備幹部培訓時,其他人皆擁有財經背景,沒有修過金融學的他,面對新臺幣5億元天文數字的操盤作業,無法做出好成績。於是他每天搶坐在第一排,不斷主動提問;下班後又持續進修,每天睡不到幾小時。小俊主動學習與自發性的態度得到投資部主管欣賞,讓他如願分發至該部門。

在證券公司好不容易熬過三年,業界券商陸續向他招手──某家國外龍頭外資證券公司以高薪挖角他,然而他並沒有因此異動。他認為,在臺灣的市場,外資證券公司的經濟規模不比本土證券公司來得強大。打個比方,假設在日本,有本土的野村證券與外資的兆豐銀行,當地人一定會選擇前者。只有跟著當地龍頭走,才有機會做到數字驚人的案子,進而加值個人履歷。

結合雙重所學的第2次海外啓程

年終績效研討會(股東大會)是所有券商、高階主管、董事都齊聚一堂的年度策略會議。

僅三年經驗的小俊,偶然在會議上聽到一位香港長官發表的簡報:今後將籌畫「醫療與生物保健」的新投資產品,因此需要該領域的分析人才。會議一結束,他馬上查詢那位長官的資料,寄e-mail自我推薦。就這樣,他火速離開臺灣,展開了香港職涯。

移居香港後,所有金融法規、牌照、市場都需要重新來過。小俊的生存套路就是加入所有臺商會,建立當地人脈網,用最快的方式理解新市場。他透過臺商會的力量建立起自己的名聲,其表現剛好受到投資人的青睞,最後受邀回到臺灣的金融新創顧問公司擔任副總裁一職,專門輔導上市上櫃公司如何增值股價。

常常有人問我:

「我想換工作、換產業,有沒有可能性?會不會太慢?」

為什麼有些人換跑道會成功?有些人卻愈換愈迷失方向?

小俊的故事告訴我們,他能擁有今天的成就,最大主因就是不停分析市場,找出自身優勢。另外提醒各位,每一次的轉換跑道都必須為自己的職涯加分,尤其是人脈網,每個階段的人脈網都是下一階段的助力與主力。

小俊的職涯路徑。(圖/遠流提供)
小俊的職涯路徑。(圖/遠流提供)

你可以這樣向小俊學習

1.面對失敗,就勇於分析市場需求。
2.不知該如何選擇公司,就研讀公司內部組織圖,再對照自身優勢,定位方向
3.人脈網會為每個階段的轉職加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出版《2030轉職地圖:成為未來10年不被淘汰的國際人才》 (原標題:讓每段轉職的歧路都沒有白走 ──生科研究助理轉行金融業的背水一戰)
責任編輯/焦家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