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愛迪生能讓後人都誤以為燈泡是他發明的?原來他是個不輸賈伯斯的行銷天才

2017-05-05 16:59

? 人氣

電燈泡耐人尋味之處,在於如今人們一想到它,就會聯想到「天才」創新理論一發明家在靈感乍現的一剎那發明一樣東西;但電燈泡問世背後的真實故事,其實反倒為截然不同的解釋性基準體系(網絡性/系統性創新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依據。燈泡的確標誌著創新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但出於幾個全然不同的原因。聲稱燈泡是一群人共同的心血結晶,那不符事實,但若說那是湯瑪斯.愛迪生一人所獨力發明,更悖離事實。

正統說法這麼寫著:在發明了留聲機和股票行情自動收錄器,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寫下意氣風發的開端之後,三十一歲的愛迪生休了幾個月的假,遊歷美國西部―或許並非湊巧,這個地區的夜晚比有煤氣燈照明的紐約、紐澤西街頭要暗上許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八七八年八月,回到他位於門洛公園的實驗室兩天後,他在筆記本裡畫下三個圖表,替它們冠上標題「電光源」(Electric Light)。一八七九年,他為「電燈」(electric lamp)申請專利,那個電燈展現了我們今日所知燈泡的所有主要特點。到了一八八二年底,愛迪生的公司已在為下曼哈頓整個珍珠街區域的電燈提供電力。

那是個振奮人心的發明故事:門洛公園的青年才俊突然靈光一閃,幾年後他的構想就化為燈光照亮世界。這個故事的問題所在,在於愛迪生把心思放在白熾光之前,人們已在發明白熾光的路上奮鬥了八十年

燈泡包含三個基本要素:通電時發光的某種燈絲、防止燈絲太快燒光的某種裝置、供應電力以啟動反應的方法。一八○二年,英國化學家韓福瑞.戴維(Humphry Davy)將一根細鉑絲接上一早期電池,使它燃燒發亮了幾分鐘。到了一八四○年代,已有數十位發明家在各自研究大同小異的各種燈泡。第一項專利於一八四一年發給名叫佛雷德里克.德莫林斯(Frederick de Moleyns)的英格蘭人。歷史學家亞瑟.布萊特(Arthur A. Bright)編了一張表格(見二三二頁),列出一部分的燈泡發明者,而以一八七○年代晚期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拿下最後勝利為句點。

其中至少有一半的人已想到愛迪生最後想出的那個基本方案:一根碳絲,懸掛於真空中以防止氧化,藉此使燈絲不致太快燒光。事實上,當愛迪生終於開始把心思花在電光源時,曾花了數個月研究一個管理電力流動以防熔化的回饋系統,然後才放棄那一研究方向,改採真空―事實上,已有將近一半前輩採用真空作為持久發光的最佳環境。

燈泡是那種經歷數十年歲月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創新產物。在燈泡的故事裡,沒有靈光一閃即發明出新物那種「燈泡」時刻。愛迪生打開珍珠街車站的電燈開關時,已有另外幾家公司在販售它們自家款式的白熾電燈泡。英國發明家約瑟夫.史旺(Joseph Swan)在這一年前就開始為民宅和劇院提供照明。愛迪生發明燈泡,一如史蒂夫.賈伯斯發明M P 3播放器:他不是第一個發明的人,卻是第一個製造出在市場上大為暢銷之產品的人

(圖/麥田出版提供)
(圖/麥田出版提供)

那麼為何功勞全歸愛迪生一人?那不免讓人想搬出許多人送給史蒂夫.賈伯斯的那個隱含譏刺的恭維:他是行銷、公關高手。這個時期的愛迪生的確把他與新聞界的關係打點得非常好(至少有一次,他把自家公司的股份分了一些給某記者,以換取較有利的報導)。愛迪生也是虛張聲勢,搞今人所謂「空氣產品」(vaporware)招術的高手。他宣布根本不存在的產品以嚇退競爭者。他開始研究電光源後才幾個月,就告訴來自紐約報界的記者,說問題已經解決,他即將推出一全國性的神奇電光源系統。他說,那個是簡單到「擦鞋匠都會懂」的系統。

儘管如此自信滿滿,愛迪生實驗室裡最好的電光源仍撐不了五分鐘,但他未因此就打消邀報界記者到門洛公園實驗室參觀他革命性燈泡的念頭。愛迪生一次只帶一個記者進去,打開燈泡上的開關,讓該記者欣賞燈光三或四分鐘,然後把他帶出房間。當記者問他的燈泡能亮多久,他篤定的答道:「永遠,幾乎永遠。」

但儘管如此唬弄,愛迪生和他的團隊最後還是交出一件革命性的神奇產品,蘋果行銷部門所可能稱之為愛迪生燈泡的產品。公關和行銷能幫的忙就只到這裡。到了一八八二年,愛迪生已製造出令競爭者望塵莫及的燈泡,一如iPod在其推出的頭幾年令其M P 3播放器對手甘拜下風。

從某個方面來說,愛迪生的燈泡「發明」,比較談不上是個了不起的點子,倒應該說是細節上殫精竭慮力求完美的體現(他那句「發明是百分之一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汗水」的名言,用在他於人造光上的努力的確貼切)。愛迪生對電燈泡的最重大貢獻,可以說是他最後決定採用碳化竹絲一事。

為使鉑成為管用的燈絲,愛迪生浪費了至少一年,但鉑太昂貴且易熔化。愛迪生揚棄鉑後,他和他的團隊在短時間內接連試用了多種材料,猶如逛遍一座植物園:「賽璐珞、刨花(黃楊木、雲杉、山核桃木、桃花心木、雪松、紅木、楓的刨花)、火絨、栓皮櫧、亞麻、椰子纖維和椰子殼,以及多種紙。」經過一年的實驗,竹子脫穎而出,被認為是最耐用的物質,從而開啟了全球商業史上極奇怪的一章。愛迪生陸續派了多位門洛公園代表到世界各地搜尋自然界能發出最強白熾光的竹子。

有個代表在巴西境內河川乘小船走了兩千英里路。另一位代表前往古巴,不久就因染上黃熱病病死在當地。還有一位代表名叫威廉.摩爾(William Moore),前往中國、日本,與一名當地農民談定交易,供應門洛公園那些怪傑所見過的最強韌竹子。這項協議沿用多年,供應了將在世界各地照亮房間的燈絲。愛迪生或許未發明燈泡,但他的確開啟了日後將攸關現代創新的一項傳統:美國電子公司從亞洲進口所需的零件。唯一差別在於,在愛迪生的時代,亞洲的工廠是森林。

愛迪生能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在於他在門洛公園聚集到一批人輔助他,愛迪生稱他們為「伙伴」(mucker)。這些「伙伴」各有所長,國籍分殊:英國籍機修工查爾斯.貝秋勒(Charles Bachelor)、瑞士籍機器操作員約翰.克魯西(John Kruesi)、美國籍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法蘭西斯.厄普頓(Francis Upton),還有十二名左右的製圖員、化學家和金屬加工工人。愛迪生的燈泡,與其說是個新發明的東西,不如說是利用既有東西予以小幅改良而成的產物,事實表明團隊成員的多樣性是愛迪生的一個基本優勢

例如,要解決燈絲的難題,需要對電阻和氧化有科學性的了解,而厄普頓正可在此派上用場,補強愛迪生較非正規教育出身、較直覺性的作風;貝秋勒利用手邊材料即興製作機械的本事,使他們得以測試許多種候選的燈絲材料。門洛公園標誌著將在二十世紀大顯身手的一種組織的開端:跨科際的研發實驗室。就這個意義來說,從貝爾實驗室和全錄帕羅奧多研究中心(Xerox-PARC)之類地方出來的革新性構想和技術,都淵源於愛迪生的工作室。愛迪生不只發明技術;他還發明了一整套發明用的制度,一套將支配二十世紀工業的制度。

愛迪生也協助開啟了另一個對當今高科技創新至關重要的傳統:用股票支付其員工報酬,而非只是用現金。一八七九年,燈泡研究來到最如火如荼的階段,愛迪生給予法蘭西斯.厄普頓「愛迪生電燈公司」百分之五的股權,但厄普頓得宣布放棄其一年六百美元的薪水。厄普頓猶疑再三,最後決定不顧其理財較保守的父親反對,接受這一股權贈予。到了該年年底,由於愛迪生公司股票價值暴增,他的持股已值一萬美元,相當於今日幣值一百多萬美元。厄普頓以有些失禮的口氣寫信告訴父親:「想到你在家謹小慎微的作風,我不禁笑了出來。」

無論從何種標準來看,愛迪生都是不折不扣的天才,十九世紀創新界的偉人。但誠如燈泡故事所闡明的,我們誤解了他的過人之處。他最大的成就或許在他懂得如何使團隊發揮創造力:將本事各異的諸人聚集在看重實驗且接受失敗的工作環境裡,利用與組織整體績效連動的金錢報酬激勵團隊,善用他人他地所率先提出的構想以取得更大進展。「那些可能想要先我一步發明新東西的人,他們的響亮名氣和名聲我並不是特別佩服……是他們的『構想』打動了我,」愛迪生說:「有人說我『比較像是個海綿,而不像是個發明家』,說得很對。」

燈泡是網絡式創新的產物,因此,電燈最後呈現為一個網絡或系統,而非單一實體,倒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對愛迪生來說,真正成功的一刻,並非出現在竹絲於真空裡發光之時,而是出現在兩年後珍珠街區域大放光明之時。為實現此舉,的確需要發明燈泡,但也需要可靠的電流來源,需要一個將該電流配送到整個居住區的系統,需要一個將各個燈泡與電網相連的機械裝置,需要一個用來衡量每一戶用了多少電的流量計。

燈泡本身是個新奇的東西,令記者大為著迷的東西。但愛迪生和其伙伴所創造出來的東西,遠不只如此:一個由多種創新物構成的網絡,那些創新物彼此相連,共同促使神奇的電燈既安全又讓人用得起。

愛迪生是以自己過人天賦獨力發明燈泡,還是以更大網絡之一環的身分發明燈泡,這問題我們為何該寄予關注?首先,如果要把燈泡的發明當成典型的技術誕生故事,我們就該把這件事說個清楚。但那不只是弄清事實就好,因為這類故事脫離不了社會、政治因素。

我們知道技術創新是進步與生活水準的主要推手之一,知道我們該對讓人從一小時工資享有十分鐘人造光提升為享有三百天人造光的趨勢推波助瀾。如果我們認為創新來自單單一位天才從無到有發明一項新技術,那一模式自然會引導我們採取某種決策,例如更嚴密的專利保護。但如果我們認為創新來自合作性的網絡,我們就會偏向支持不同的政策和組織形態:較不嚴格的專利法、開放的標準、員工認股、跨科際連結。燈泡所照亮的,不只是床邊讀物;它還助我們更清楚看到新構想誕生的方式,以及身為社會成員的我們能如何培養新構想

後來的發展表明,人造光與政治價值觀有更深厚的關聯。愛迪生照亮珍珠街區域才六年,就有另一位怪才於愛迪生所點亮之奇幻世界北邊幾個街區外的街頭行走時,把光的範圍往新的方向拓展。愛迪生的伙伴或許發明了電燈系統,但人造光的下一個突破會來自一位報導黑幕揭發醜聞的扒糞記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麥田出版《我們如何走到今天?印刷術促成細胞的發現到製冷技術形塑城市樣貌,一段你不知道卻影響人類兩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原標題:愛迪生╳照亮街區:多位發明家在燈泡研發路上已奮鬥了八十年)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