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堆滿雜物、擠得寸步難行,這對70歲老夫婦因為一個問句,決心丟光滿屋垃圾

2017-04-04 07:30

? 人氣

這一對70出頭的年邁夫妻家中,堆滿了各式雜物。餐桌、架子、地板、櫃子與冰箱上方,凡是可以放東西的地方全都放滿東西,寬敞的客廳竟成為置物間,住在裡面的人連坐下的地方都沒有。

這對夫妻育有一子,兒子還沒結婚,一家三口總是窩在廚房旁的小小餐廳裡,令人驚訝的是,餐廳裡放著一張大餐桌,上面也堆滿各種雜物,讓人懷疑吃飯時要將菜放在哪裡,那張大餐桌也占據活動動線,想進出餐廳都很困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一看就明白這對老夫妻陷入何種惡性循環裡,那張比例過大的餐桌限制了他們的活動範圍。簡單來說,一旦坐在餐桌前便很難起身活動,於是只要一坐下來就會避免再做其他事情,而將所有需要的東西堆置在桌上,讓自己一伸手就能拿到。

當然,不同的季節需要不同的東西,因此,夏天用的扇子與冬天穿的厚襪子全都堆放在窗邊吧檯上。不僅如此,光是粗製濫造的塑膠扇子就有10把、襪子超過10雙,電風扇與石油暖爐也同時放在餐桌下。

在這種情形下,男主人成天坐在餐廳看電視,除了吃飯睡覺之外,什麼也不做。女主人每天在雜物堆中找出路,準備一日三餐,而且夫妻兩人都有嚴重的腰痛舊疾,定期前往醫院治療復健。

男主人只要坐下就不起身,沒有足夠的運動;女主人必須彎曲身體才能在雜物堆中行走,對腰部造成極大負擔。這樣的生活型態自然不可能擁有健康的身體,深受腰痛所苦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說到這裡,你是否也覺得似曾相識?你的老家是否也是這個情景?任何東西只要進入這個家就再也不會出去,任何東西只要進入這個家就會堆置在一旁,人的活動空間幾乎全被這個家的東西給霸占了,所有東西堆成一座又一座的垃圾山,奪走了屋子主人的健康與安全。

當時我因為採訪的關係,受到女主人的邀請造訪她家。話雖如此,夫妻兩人對我十分防備。我猜想他們很擔心我會要求他們把所有東西丟掉。與其說是防備,用恐懼來形容更為貼切。

沒有人喜歡被他人否定,我們都希望被他人理解。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也希望有人感受到自己的正當性。

正因如此,女主人不斷對我叨念,像這樣將東西放在身邊有多方便。另一方面,男主人雖然一開始說「只要把所有東西都丟掉,一切問題就解決了」,但之後沒再說過任何一句話。

各位明白了嗎?在這種情況下指導他們丟東西是不會有任何效果的,最好的對策是靜靜聆聽。我帶著笑容聽女主人說話,只在適當的時候回應「是這樣啊」、「妳說得沒錯」。等她說完後,我只說一句:「既然妳這麼想留,根本沒必要強迫自己丟東西。」

接著,我指著塑膠扇子問:「話說回來,這些要怎麼處理?這10把扇子要全部留下嗎?」

沒想到女主人回答:「妳說得對……其實,扇子只要2把就夠了。」

像是突然警覺到似的,女主人這下才發現自己留下的東西數量太多,一邊說著:「根本不需要這麼多東西。」一邊拿起垃圾袋,將身邊雜物全部掃進袋子裡。

在一旁默默看著太太的男主人也慢慢站起來,拿走太太手中的垃圾袋,喃喃自語地說:「根本不需要這麼多,人生不是擁有就好。」原以為他絕對不會丟掉自己喜歡的休閒用具與釣具,他竟然連這些東西也丟了,兩人的改變讓我大感驚訝。

10天後我再次拜訪他們家,夫妻倆在門口迎接我,兩人的表情與先前截然不同。原本充滿防備、眉頭深鎖,現在笑逐顏開、開心地等我到來。當然,那些滿房子的雜物也減少了一大半,屋子裡感覺十分清爽。

當時我做的事情很簡單,我聽著女主人重複叨念「想丟卻捨不得丟」的心情,在一旁點頭、附和她,完全不指導他們整理家裡。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願意敞開心房,打開「丟東西的開關」?

囤積雜物的人其實有個共通心態,他們會不自覺地「合理化自己囤積東西的行為」,以「忙碌」、「疲勞」、「沒有會很麻煩」為藉口,拒絕改變。由於囤積狂都認為「自己有無法整理的正當性」,因此「無法整理家裡是無可奈何的結果」。

事實上,他們也很清楚「再這樣下去是不行的」。正因為他們清楚這一點,才會以為我這位「雜物管理諮詢師」出現在他們面前時,會指責他們不整理家裡的行為,於是拚命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與我說話時也雙手抱胸,表現出強烈拒絕的態度。

我以一如往常的態度面對他們,讓他們知道「我不是你的敵人」、「我是你的夥伴」。我真的如此認為,毫無作假。我從未想過控制這對夫妻,或介入他們的生活,我只是在一旁默默等待,等他們放下防備,不再對我有敵意。

漸漸的,他們對我敞開心房,接受了我。就在這一刻,我問太太:「妳需要10把扇子嗎?」這個問題是最大的轉捩點。

我的問題讓太太回答出「不需要這麼多」的答案,喚醒了「她的自覺」,絕非「他人強迫的結果」。這個轉變就是打開斷捨離開關的關鍵,讓人自動自發地實踐斷捨離。

斷捨離並非他人義正嚴詞地要求就能實踐的事情。斷捨離必須從自覺開始,才能堅持下去。

大多數跟這對夫妻一樣的囤積狂,都沒察覺到自己有囤物癖。這種無意識與不自覺會隨著東西數量增加,變得越來越嚴重。

囤積狂的日常原本就與大量雜物生活在一起,即使別人覺得很誇張,他們也習以為常,不以為意。正因為他們不認為這樣的生活型態有問題,才會無法理解偶爾回家一次的小孩為什麼一直叫他整理,要他丟東西。

我每次造訪這類父母世代的家庭,不僅不會說出「請將雜物丟掉」這類建議,也會字字斟酌自己即將出口的話。正確的語言與時機,有助於喚醒當事者心中的「自覺」與「幹勁」。

以這對夫妻的廚房為例,餐具櫃裡與上方堆滿了各種保鮮盒,堆得像小山一樣高。一問之下才知道,太太平時喜歡做一些醬菜或常備菜,還會分送給鄰居和親朋好友。

看到身邊的人開心,她自己也會很高興。這些保鮮盒就是為了分送食物而準備的,換句話說,這些保鮮盒代表了太太的存在價值。

越是用心與充滿回憶的物品,越不可能丟掉。只要我發現「太太很難捨棄這樣東西」,我就不會刻意指出這些東西的數量過多,而是從另一個角度表達關心,例如提醒對方「要是掉下來會很危險」。

不要指責,而是從全新觀點提醒他們「掉下來會很危險」,讓他們察覺過去不以為意的滿屋子雜物可能造成的危機,喚醒他們心中的自覺。

面對長久以來一直在家裡囤積雜物的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並尊重雜物的存在與父母價值觀,不要試著控制或干涉。

若囤積狂的父母主動開始斷捨離,身為孩子的我們一定要肯定他們辛苦的過程,大方稱讚整理的結果。

受到孩子的肯定是父母最大的欣慰,這種開心的感覺可以療癒父母。父母的過去與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匱乏」的感覺讓自己(父母)變成囤積狂,以填補內心的不安。因此,當自己(父母)受到孩子肯定,那種欣慰之情可以消彌不安,也能放下苛責自己的情緒。

從此之後,自己無須從物品上得到慰藉,可盡情享受寬敞空間帶來的舒適感。這種舒適的感覺日積月累,可加快斷捨離的腳步。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太雅出版《父母家的斷捨離:囤積狂與斷捨離主義者的對決》(原標題:父母家的斷捨離 絕對不用命令句)

責任編輯/謝孟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