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為媒材創作 江佶洋讓光線和大眾對話

2017-03-05 10:30

? 人氣

觀光局企圖改造迪化街、把天線通通埋地下,但迪化街只有七米八根本塞不下管線,「為何不做沿街歷史建物跟騎樓照明」。大稻埕如此美好的歷史街區為何不就地取材、創造光是給人不是給車子的。車子有車燈,只要沿街面的照明反射就夠亮了。我們試圖從『光』的角度思考,讓大家對迪化街區照明計畫有更多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公部門時常只為消耗預算一昧追求亮要更亮,但連基本的安全都無法顧及;晚間騎樓黑漆漆,不知暗中埋伏什麼,夜歸婦女通通走到馬路上,這樣的照明思維需要被重新打量。「想像一個畫廊把所有的燈聚焦在畫作上,當你站到畫前想觀賞、影子卻把畫作整個遮住了。功能與美學要兼顧。台北有大稻埕這麼美的歷史街區,如果能做出美觀又實用的建築立面夜間照明,或許比辦一堆活動還能刺激觀光。」

江佶洋再舉例市政府點亮北門計畫、台博館邀約他們「打亮舊鐵道部」,「過去台灣都從建築本身去思考照明但我們試著思考『光』。絕不是在古蹟前面插燈座做投射就了事,所有事物若只有正面光就沒層次,光線能打造立體感甚至說故事」,「鐵道部那麼壯觀、絕對是當時台灣最了不起的建物,抱著比亮度的思維去設計是沒用的,這城市已經亮得亂七八糟了要跟誰比?但,如果光從內部出來,大家就會思考這是誰?或許能帶來不同以往的歷史思維,激發大家去思考、探究建築」,這是江佶洋目前認知和大眾對話的方式,也是作為光線設計的社會責任。

江佶洋。(陶維均提供)
江佶洋。(江佶洋提供)

江佶洋對雲門和張贊桃老師,對阿公和給他機會的每個人,懷抱著很深的感恩。本來想學攝影卻誤打誤撞變成以光為媒材創作、甚至支撐生活的職業設計師。踏進劇場二十年,他說自己僅知也能做的就是「光」,也萬分幸運接觸到這領域,眼中世界不只看亮處也看那些平常人不願直視的陰暗。

「從小生在台北,好像怕別人不知道我們經濟有多少發展似的拼命打亮,點亮這裡點亮那裡,人跟人之間卻越來越遙遠」。過度光亮並非好事,夜晚該有夜晚的樣子,過亮或過量都對身心理有影響,「如何跟業主說別害怕黑暗,是我現在經常面對的挑戰。也許還要很久,人們才會接受日夜原來的樣子。我們一直破壞生態的平衡狀態,必須在還有意識時一點一點拉回來。」

做得遲總比沒做好。江佶洋從劇場燈光設計起家,不只關注劇場內的光,更在乎走出劇場、生活場無盡光亮底下的人們有沒有相對應的影子。有光就有陰影,不必害怕。城市應該為「人」而設計,他想從土生土長大稻埕開始試驗。因為有光,我們能看到一切,光線決定我們看到的世界。對他來說,這並非只是創作路線的轉向,以劇場燈光思維去看日常燈光,無處不是劇場。

《狼與一位名叫東郭的人》兩廳院購票:台北場台南場

演出地點:

5/5-6 19:30、5/7 14:30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5/12-13 19:30、5/13-14 14:30 臺北水源劇場

更多資訊請看「本事劇團」臉書頁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