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臊般體味媲美千軍萬馬、勢不可擋!」法國人真的不愛洗澡嗎?千古迷思大解密

2017-02-02 11:27

? 人氣

「沐浴與教育雖不像突如其來的大屠殺,但長遠看來卻更致命。羅馬帝國衰敗的教訓便證實,當人民耽溺熱泡泡浴、且無法忍受睡在濕冷戰場時,就是要被從不洗澡的野蠻人征服的時候……」

「偉大的高盧人不洗澡」這個標籤,就好比巴黎人行道上的狗屎,緊緊附著在法國人身上;明明法國是全球香水工業鼻祖之一,壯盛產業中包含了世界最大的化妝品與保養品霸主L’Oréal集團,卻還籠罩在這種陰影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話說回來,那些將砲火對準法國香水與化妝品產業的人也批評,這些領域之所以能躍升到今日的高度精緻,全都是為了掩飾法國女人暗發的難聞騷味。

當然,十九世紀末期,整個西歐有沒有洗澡習慣各國根本沒多大差別;以現今標準而言,當時每個人身上都很臭,只有有錢人的味道比窮人稍微好一點。正如先前提過的,凡爾賽宮在路易十四統治期間根本沒有廁所,侍臣一旦有內急只能就近出恭。蘇格蘭作家斯摩萊特(Tobias Smollett)在1766年行旅法國與義大利時曾評論,「儘管凡爾賽宮精雕細琢、富麗堂皇,卻是令人生厭的住所。宅邸裡陰黑黯淡、陳設不足、多垢骯髒、缺乏質感。」

當時正值「乾洗澡」的極盛時期,大眾因為相信水中帶有細菌與「壞體液」,於是不惜代價地避免沐浴。臣民既然鮮少洗澡,便改以精心調製的香水來掩蓋汗臭與體臭。

問題是,並非所有法國人都厭惡體臭,有些人反而為此騷味傾倒。「美人兒,八日內我將與妳相聚。請別洗澡……」據說這是亨利四世寫給情婦的綿綿情話,兩世紀後,拿破崙也給情人約瑟芬類似的叮囑。

在另一個徹底不同的情境下, 法國德.維耶瓦公爵(Duc de Villeroi)據說曾在一七○六年拉米伊戰役(Battle of Ramillies)上讚美他的士兵「羊臊般體味媲美千軍萬馬、勢不可擋」;亦有多個消息來源證實,戴高樂將軍呼出的口臭足以薰得敵軍淚流滿面。

直到二十世紀,許多文化都還深植著濃烈體臭等於男子氣概的想法;過度享受洗澡、飽塗調香製品是嬌生慣養又渾身娘味的花花公子才有的行徑。到了好比說一九七五年,英國雜誌《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一面贊許著英國乃全歐洲肥皂用得最凶、最愛乾淨之國,一面也不忘警告:「身為肥皂聯盟冠軍的我們,應謹記馬克吐溫的忠告:沐浴與教育雖不像突如其來的大屠殺,但長遠看來卻更致命。羅馬帝國衰敗的教訓便證實,當人民耽溺熱泡泡浴、且無法忍受睡在濕冷戰場時,就是要被從不洗澡的野蠻人征服的時候。

雖然一九七五年的英國在肥皂聯盟上制霸,不過這樁賽事實際上是從十九世紀末期起就開跑的。一八八○年代的英國因為有了室內自來水供應設備,於是大眾逐漸養成以肥皂洗澡的習慣。一七九一年起,每位英國人每年要用去三點一磅的肥皂。一八八一年左右肥皂進入大眾市場後,每位英國人更用掉十四磅;相較之下,同一年的法國人不過用掉區區六磅而已。

一八三○年代造訪巴黎的英國觀光客,例如小說家特洛勒普(Frances Trollope)人等已注意到,在法國當局心目中,名勝古蹟的地位似乎遠優於廁所管線。不過特洛勒普對新建且宏偉的瑪德蓮教堂(Church of the Madeleine)不為所動,反而申論,「我認為對巴黎更有助益的作法,是省下這筆開銷改用於舖設水管,讓自來水流入尋常百姓家。」

法國厭惡洗澡的習俗又因為天主教對裸體長久以來的排斥而加劇,連淨身儀式也蘊含著要洗淨肢體間親密接觸帶來的罪惡。許多修道院女孩洗澡時都得穿著襯衫或連身裙;一本一八四四年出版的衛生手冊上也載明,「身體幾個特定部位」一日只需清洗一次。關於那些一日清洗特定部位數次的女人,手冊教訓說,「我們不建議這麼做;望各位尊重潔淨之神聖性。我們應謹記,任何超過健康與衛生原則界線的行為將不知不覺地導向悲慘的結果。」

不過,有句話我們還是得幫法國說,那就是比起英國,法國長期以來大多數區域都是農村,家用自來水的設置比英國晚。例如,一九三○年時,英國布拉德福德(Bradfort)有百分之九十二的家庭擁有自來水、供水設備、而且至少有一間洗手間,百分之四十三的人家還有浴缸。如同其中一位觀察人士所說,「洗澡習慣因此更普及了。」

反觀法國,一九五○年代只有百分之十的家庭有淋浴間,而且僅有百分之五十八有自來水。同個年代裡,有一半的法國人兩年才洗一次澡,十分之三的人一年才洗一次頭。一九五一年時,法國的《拉魯斯醫學百科》(Larousse médical)建議讀者「注意儀容」,不妨「一週洗一次澡」。一九六○年代,德巴希度子爵(Vicomte de Baritault)的英裔妻子發現,他的羅克塔亞德城堡(Roquetaillade)裡共有六十個尿壺,卻沒有馬桶,也沒有浴室。

因此,「偉大的高盧人不洗澡」一說的來源,幾乎可確定是法國鄉村較晚才有自來水的緣故。從二戰返鄉、嗅覺敏感的美國大兵都為此摩擦生氣、氣憤填膺(當時多數法國鄉民若要洗澡就會到鎮上的噴泉旁,像顆水餃沾醬油一樣點到為止)。

《112件法國人讓你抓狂的事》(112 Gripes about the French,戰後美國製作的小冊子,目的是平息美軍對法國人的反感情緒)當中就列出兩條狀詞:法國人不洗澡,而且不像德國人那麼衛生。小冊子試圖為法國解釋,戰時法國人之所以不洗澡是因為德軍控管了肥皂的供給。激戰平息四個月後,配給給法國人的肥皂也才「每個月兩小塊劣質人造品」,換算一下僅二十克左右。

然而,就算德國人比較衛生,小冊子也語帶責備地說,「不整潔的朋友總好過完美無缺的敵人。」它繼續提醒美軍,法國負擔不起管線的設置,而且法國人的生活水平比美國人要低,美國自己也還有九百四十萬戶家庭沒有電,百分之八十的農舍沒有浴室和自來水,三百六十萬七千七百二十四戶人家缺少沖水馬桶。

儘管美軍極力為法國的衛生標準開脫,法國人的一身腥卻已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不意外地,在一九四五年、美軍返鄉後不久,新的《樂一通》(Looney Tunes)角色「臭鼬佩佩」(Pepé Le Pew)便出現在電視上。臭鼬佩佩說話帶有濃厚的法國腔、滿心渴愛地在巴黎春日裡閒遊、期盼找到如意伴侶,多番嘗試後卻因身上羶味太重而失敗,牠自己也冥頑不靈地拒絕接受別人的否定答覆。此外,與法國男性給人的刻板印象如出一轍的是,臭鼬佩佩也愛花時間搽香水,藉此掩去身上臭味。牠的姓氏La Pew極有可能來自「噗」(pooh)或「呼」(phew)等感嘆詞,以表達聞到臭氣時的驚訝與不快。

或許令人難以想像,但有語言學家花了一輩子時間在爭論這個感嘆詞的詞源。有人相信它源自拉丁文 puteo,意思是發臭,也有人認定它是印歐語中代表腐敗的字根pu, 例如形容詞「putrid」,表示噁心的、腐敗的。然而最吸引人的說法—很可惜大概是杜撰的—則把它推給了中文,正如一句儒家古諺所戲謔的,「只有放屁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屁香」。

多數法國人其實很幸福,因為他們並不清楚臭鼬佩佩的真實國籍,這部卡通的法文版裡,它操的其實是義大利口音。身世未明了好些年之後,據傳現在臭鼬佩佩很快會被迪士尼找回來,由演出《王牌大間諜》(Austin Powers)的麥克.邁爾斯(Mike Myers)配音演出。屆時的牠究竟會說法國腔還是義大利腔(或者邁爾斯本人的蘇格蘭腔)呢?且讓我們看下去。

一直以來,對外宣傳法國人有體臭這件事,英國人、尤其是英國小報的貢獻與美國各是半斤八兩。一九八○年代「羔羊戰爭」(lamb wars)期間,在法國農民面對英國進口肉削價與國內競爭,憤而燒掉好幾卡車進口羔羊以示抗議時,《太陽報》主編麥克肯茲(Kelvin MacKenzie)在明知法國肥皂量比歐洲其他國家少的情況下,仍以「法國是歐洲最齷齪的人」的標題回擊,並補刀一句「許多法國人的體臭就像關在籠子裡的袋鼠」。

太陽報第三版的性感女郎還被派到法國大使館,負責提供清潔用品與乾淨內衣,做為英國對「貧窮國家」的一點心意。當時有幾起相關研究證實,法國人肥皂用得「確實」比英國人少,但那是因為法國人與其他歐洲人一樣,比較常用肥皂液與沐浴露。

現在的法國人真的比所有人怠惰洗澡嗎?二○一一年九月,民調公司BVA代表「多康」(Tork)衛生用品公司進行的調查發現,受訪法國人中有百分之二十每兩天才淋浴一次,百分之三點五的人一週才洗一次,百分之十二點五的人上完廁所不洗手。然而另一方面, 美國民調諮詢公司「聯智」(United Minds)於二○一○年為瑞典個人衛生產品公司「添寧」(Tena/SCA)所做的調查顯示,百分之九十四的法國女性出門前若沒淋浴便渾身不自在,相較起來,英國女性只有百分之七十四這麼覺得。

這份調查也指出,關於個人整潔議題,法國是所有受訪國家中花最多心思的人;法國男人一天會用三十五分鐘左右整理儀容,法國女人則是四十六分鐘。二○○八年,SCA針對九個國家所做的另一份衛生議題深入研究還顯示,百分之七十三的法國人每天沐浴至少一次,美國人相較之下會這麼做的有百分之七十一,英國人則只有百分之六十一(澳洲人與墨西哥人最常沐浴,中國人最少)。

誠然,對老一輩的法國人而言,衛生是惱人的問題,總會勾起他們受強制徵兵時洗冷水澡、或小時耳垢太多而被用量尺體罰的種種回憶。一八八二年,偉大的教育改革家費理(Jules Ferry)將衛生納入法國正規學校課程,學校孩童都對下列訓詞耳熟能詳:「我們守規矩。勤洗手、擦乾淨,小便器也沒忘記。」

二十世紀早期,法國政府接下戰帖,決心透過大批小學教官廣傳清潔習慣,這群身穿嚴肅黑軍服的人被稱為「hussards noirs—黑色輕騎兵」。每堂課開始前,孩童的頭、頸、耳、與雙手等部位都得進行「衛生檢查」,不夠乾淨的小孩免不了被打得屁股開花。

一九五○年代,黑色輕騎兵的管教角色被法國萊雅集團取代,但用的是它最新的洗髮產品DOP。DOP舉辦「兒童清潔日」,當天除了分送免費肥皂與洗髮乳,還由老師在黑板上解釋衛生準則。同時,生意頭腦精明的萊雅創辦人史威拉(Eugène Schueller)還推出大手筆的廣告活動促銷DOP,像是發起三萬人在加萊、五萬人在布魯塞爾的群眾遊行,由民眾高喊著催眠式口號:「DOP,DOP,DOP,讓你頭髮柔順、戰勝扁塌。」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法國有部分知識分子並不認同這些清潔運動,反而樂於維持高盧的叛逆、陶醉在強烈體味裡,對抗英美國家的恐菌症以及「衛生法西斯主義」。社會歷史學家科班(Alain Corbin)寫道,法國是推崇「肉體感官」的文化,因一切感官帶來的愉悅而飄飄欲仙,從廚房誘人的香氣到個人身上的薰腥,無不例外。

這種文化與極度拘謹的美國與英國人壁壘分明,對英美人士來說,身上一旦透露任何氣味,都應當立刻掩蓋,並靠大把肥皂或除臭劑「徹底殺菌」不可,彷彿一絲一毫的獸性野味都可能釋出具破壞力的動物本能。「英國人認為肥皂就是文明,」德國歷史學家馮.特來齊克(Heinrich von Treitschke)如此分析。只不過,法國人聽了一定要反問,「所以他們怕得要命的不文明到底是什麼?」

迷思鑑定:有誤。現代調查顯示,現代法國人不同以往,與已開發國家一樣勤於洗澡。不過與英美不同的是,法國人並不講究抹去所有個人氣味。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八旗文化《偏見法國:正解還是誤解?關於法國的41個迷思、綺想與真相》(原文標題:法國人不洗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