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一個競爭者都會三種語言,台灣人要怎麼在美國找到工作?過來人分享求職訣竅

2019-12-23 14:36

? 人氣

文化差異是許多赴美求職者首要感受到的衝擊(圖/Unsplash)

文化差異是許多赴美求職者首要感受到的衝擊(圖/Unsplash)

在美國求職是一件非常艱難,但是會讓你跳躍式成長的一個過程。幻想一下你在美國,一畢業不只是跟美國的應屆畢業生競爭,而是跟全世界想來美國就業的人競爭。說兩種語言好像是必備,隨便一個歐洲人都可以說出三種語言。在多元文化下的美國,來自小島的我們,如何在這塊大陸上生存?如何跟全世界的人抗衡?

看這篇文章前,給各位的準備畢業的同學一個建議——帶著正面的心態、迎接各種挑戰。我知道你很害怕,很恐懼,沒方向,其他同學都開始找工作,自己不知道如何開始;但這些都是「過程」不要把失敗轉化成個人因素,應該用正面的態度從錯誤中學習,並修正自己的方向。請記得:「盡量地犯錯,但不要犯同一個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作品集就是設計師的臉

(圖/Sam Kuo)
(圖/Sam Kuo)

在建立好人脈前,請你花很多很多的時間來整理你的作品集。買下自己的第一個網域、經營自己的第一個網站(作品集)。你現在是專業的設計師了,那就要有專業的樣子。

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身為一個設計師也好,創意者也好,作品集就是一個能力數值視覺化的表現;作品集一打開,就知道有沒有。這也是我們的優勢,所以畢業前我花了快半年的時間修正我的網站(作品集),並買下自己的網域名稱(boring-lab.com)連到Linkedin,到現在我還是一直在修改自己的作品集。

「只有更好的作品集,沒有完成的作品集。」

最近我們公司在應徵實習生,所以我有機會檢閱這些「作品集」。在每天與大腦風暴(brainstorming)的創意生活中,我很誠實地跟你說,我只有5秒的時間閱覽每個作品集;如果我覺得無聊,就直接關掉網頁繼續工作了。

如果你只有5秒來讓面試官來注意你,請好好的經營自己的作品集,不要浪費每一次機會。

換一個角度想,把公司當作你欣賞很久的對象。約會前,我們一定會穿上自己覺得最漂亮的衣服,噴上讓自己最有自信的香水,預定城裡最好的餐廳。我們所做的一切,就跟作品集一樣,我們想要得到他/她。

  • 請不要把所有的作品放在上面。放最酷的,最屌的,最不無聊的。

  • 請不要把作品集放在Dribbble,Behance,然後就說「這是我的作品集」。

  • 請不要在 About 寫太多廢話,簡單幾句話說出你是誰。

  • 請不要放太多自己的生活照,除非你是網紅。

  • 請不要讓畫面很亂,不要忘記你是專業的設計師。

最重要的是,把你的作品集打造成「性感」的模樣,讓大家驚呼、吸引全場的目光!

想像你在約會:關於面試的幾點小訣竅

面試就跟約會一樣,沒有對與錯。有時候可能會遇到很白目的面試官,有時候會遇到很紳士的面試官,分享一些我在畢業前的面試經驗給大家。

(圖/Sam Kuo)
(圖/Sam Kuo)

我有跟DDB SF、Airbnb、11 Eleven⋯⋯等各個大大小小的公司面試過。我記得我第一次的面試就是在DDB SF,面試前的一個禮拜,我Google了這間公司大大小小的事項,包括做了什麼案子,得了哪些獎等等。

就在面試的那一天,我以為都準備好了(實際上我也準備得十分充分),但因為怕犯錯,開始變得很緊張,英文講得破破爛爛的,表現完全不是我想像得那樣。結束面試時,我非常心灰意冷⋯⋯覺得自己沒有用,怎麼連講話都說不清楚,有一段低潮的時間。但我是一個有鋼鐵般意志力的人,所以我轉換心態,繼續挑戰,哈哈。

印象最深刻的面試,就是Airbnb 與 PARTY NY (現在是Whatever)。在跟Airbnb面試時,第一印象是安檢非常嚴格,但是進去之後,我與面試官就在Airbnb的餐廳邊用餐邊面試,過程中非常輕鬆舒服,就像聊天ㄧ樣。但是我有發現,所有的問題都是圍繞在「你最近在做什麼?,說說你未來想做什麼事?」的問題打轉。面試結束後,聽到面試官說我是從上千人中所挑選出來的五人,我心裡想:「天啊,我是那其中五個之一耶。」這讓我從DDB事件中,奪回自信。

我人生第一份工作就是在PARTY NY,會知道這間公司是因為我在Young Glory比賽時,PARTY NY剛好是比賽的評審之一。我看完他們的作品後非常激動,原來世界上也有這種創意設計公司。我非常非常喜歡他們的作品與理念,因此就寫信給對方了。

過了幾天,對方回信了,然後就面試了。在面試的過程中,我的面試官穿著T-shirt、翹著二朗腿跟我說話。他沒有特別問什麼問題,這個人就是PARTY NY的創辦者,同時這個人對我的改變與影響非常的巨大,沒有他也沒有現在的我。感謝PARTY NY將我訓練成鋼鐵般的意志力,離開PARTY後,我一直相信ㄧ件事。

「我們無法掌握計畫,但是可以試著規劃。人生常常發生無常,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看待無常就是正常。」

目前我任職的Intertrend,也是因為我過去在這邊實習過才得到的機會——對方對你的工作狀況與能力有一定的暸解,當然選擇合作過的對象對公司來說比較保險。 Intertrend 雖然跟前面幾間公司比較起來,或許沒有像Airbnb那麼大,也沒有比PARTY NY得那麼多創意獎項,但是重點是「你要在這間公司獲得什麼?」。如果這間公司提供你需要的資源,那你就更應該好好的利用這些資源,不要一直想著「公司要剝削我」這會讓我們停止學習。

以上這些例子都是不同個性的面試官,所以我會建議要面試的你:

  • 誠實做自己吧,沒有經驗,就說沒有經驗吧。

  • 千萬不要去吹膨自己,有一天,會爆炸。

  • 約會(面試)前,看看對方的social media、看看網路上的評價,看看對方最近在做些什麼。

  • 約會(面試)結束後對方沒有再回你的訊息,不是你的問題,只是雙方沒有可以獲得的利益。

  • 約會(面試)結束後寫一封信,感謝對方花時間面試你。

  • 整理心情,繼續帶著正面心態去找下一個對象(公司)。

給自己一個機會來了解世界

(圖/Sam Kuo)
(圖/Sam Kuo)

雖然在美國工作,但對於與我來說,沒有什麼太大的文化差異(Culture shock)。可能是因為我從18歲就在世界各地流浪,在加拿大、歐洲、在澳洲、英國等國家四處遊走;文化差異對我來說是一種創意的來源,也因為有機會接觸、比較不同的文化,進而影響到我對事物價值觀,因此對於新環境不太會感到陌生或害怕。

對於出生在小島的我們,最常碰到的問題是「語言」與「接納」。不要因為語言失去一個暸解不同文化的機會,直到現在我的英文還是破破的,也有口音,但這就是我的「個性」,這是正常的。換一個角度想想,一個金髮碧眼的人對我們說出破破的中文,我們並不會去取笑他,我們會幫助他如何表達,對吧?

當我們遇到一個完全跟你對立的價值觀時,一開始可能會覺得「他們想法很怪⋯⋯」,但是試著去接納對方的想法,你就會藉由不同媒介去了解對方的歷史,文化,生活環境,之後就會慢慢地了解為什麼他們會以這種方式去思考,同時你會開始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或許這就是創意吧。

「創意,就是發覺未開發的方法來解決現有的問題。 」

東西方的職場文化差異

雖然我沒有在台灣的公司工作過,但是多少也有聽到一些傳聞——超時工作、週末隨時待命等等。我只能分享我自己的工作環境給大家,美國薪水看起來很高,但是不要忘記了,消費高,稅收也高,只是給大家一個概念。我喜歡我目前的工作環境,是因為「自由、尊重」,有時候在辦公室坐久了,可以換去咖啡廳,轉換一下環境、音樂,或許 Idea 就來了。只要不影響工作進度,你要去哪工作都可以。

下班後,我的手機會自動轉換成「請勿打擾模式」,在美國,大家互相尊重每一個人的個人時間。我覺得每一個人都需要自己的時間,陪朋友,陪家人,陪女朋友,甚至利用自己的時間學習新的技能等等。

在認知上,大家有一個默契——公司的時間就是合約簽的時間,不多不少,可能有時候一些突發狀況要加班,這是可以接受的,因為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多工作的時間,公司也會補貼工資給我們,因為「付出,就能獲得合約上同等的回報」,我覺得這是一種尊重。

如果有一天BORING真的成立office在台灣,我也希望可把這種價值觀與環境帶回小島上,提供一個好的環境,給相同目標的夥伴來一起打造更好的作品。

如何看待我與上司的關係 

(圖/Sam Kuo)
(圖/Sam Kuo)

我與上司的關係——信任與同理心。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平衡,你可以感覺到對方是不是真正地相信你,只要一方改變心態,這個平衡也會瞬間崩塌。你可以去挑戰你的上司,為了讓案子變得更好;你們可以有爭吵,為了打造更好的作品,這些都是良性的成長與競爭。

當我們以設計師或是創意人給出建議時,同時我們也要運用同理心,站在上司的立場考慮上司面對的問題。

(圖/Sam Kuo)
(圖/Sam Kuo)

有些人看到一座山,有些人看到雲,還是你看到臉?我們在團隊都有不同的位置,來負責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從不同角度看景色會不一樣,這就是我與上司的關係。沒有誰比較高或矮,只是我們看的角度不一樣。但是,當我們跟上司的關係缺乏信任,不敢說出真實的想法時,這就是走向惡性競爭、劣幣驅良幣的環境了(或許這是有些人在公司生存的方式,對吧)。

很多人發現自己沒有辦法融入環境,是因為他們選擇與之對抗——千萬不要對抗環境,因為這不是我們的錯,也不是環境的錯。有時候不要完全地否定你所處的環境,應該先設法接納它,再冷靜分析哪些是我們想要學習的文化。

我們只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環境、離開不適合的環境;帶一點好東西去下一個地方,有ㄧ天或許我們又回來了。

以上分享一些我在美國求職的經驗分享,沒有好或壞,每一個過程都有一些故事。有些人追求大公司,有些人追求品牌價值,有些人追求薪水,有些人追求單調的工作環境。我覺得工作就像談戀愛ㄧ樣,有幾段經驗可能殘不忍睹,也有幾段經驗永生難忘;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可以更了解自己要什麼,不是嗎? 

作者介紹 | Sam Kuo

目前在美國創意廣告公司擔任Creative Designer,並參與過許多廣告創意內容發想(Google,Hitachi,Gogoro等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YOTTA(原標題:持續碰壁與卡關,都是工作上的養分:我的美國求職故事)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