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用藥,一吃就是一輩子?專家整理病人最常見問題,一篇搞懂用藥基本觀念

2019-11-24 08:00

? 人氣

許多精神科患者會打從心裡認為「是藥三分毒」,因此對醫師開立處方抱持排拒心態(圖/Unsplash)

許多精神科患者會打從心裡認為「是藥三分毒」,因此對醫師開立處方抱持排拒心態(圖/Unsplash)

在做心理諮商評估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些來訪者,實際上他們的情況已經嚴重到了需要去醫院就醫用藥的程度,可是卻因為對用藥的種種顧慮擔心甚至恐懼而不肯就醫,或者即使去了,也不能堅持規範用藥,導致病情遷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所見到的諮商室中來求助的來訪者,他們絕大部分也並非專業人士,用專業術語的科普,恐怕很多人在憂鬱和焦慮的情緒中也很難有心力去解讀專業文章。

所以,本文的原則是:白話通俗

這篇文章不是醫學論文,沒有具體的理論研究,沒有精確的臨床數據。我只是想站在一個心理諮商師的角度,而不是精神科醫生的角度,把我自己在精神科醫院見習一年的收穫,盡可能用通俗白話,把用藥的一些基本常識說明一二。

這篇文章不是給專業人士看的,不為專業推敲論證。

從諮商室裡的來訪者常常會擔心的一些角度的考慮,我決定用問答的方式來寫這些大白話,更便於來訪者們理解。

文章有點長,可以只挑自己想問的問題看。

精神科藥物會上癮嗎?聽人說吃了就不能停,要吃一輩子

我提一個問題,吃飯會上癮嗎?你餓了,你的身體器官不能自己製造「飯」,所以你要吃進去「飯」,然後過一段時間,飯被你消耗光了,你下一頓還是要吃飯。所以,吃飯也會上癮,因為你的身體需要。所以,飯要吃,吃一輩子。

有人說我歪理,那麼來個不那麼歪的。

大家身邊常見到高血壓,糖尿病人對吧。如果人體的器官功能退化了,修不好了,古時候沒辦法,很可能導致死亡。但是現在有辦法了,器官壞了,還可以靠藥物維持。血壓降不下來,那麼上降壓藥;胰島素分泌不足,那麼補充胰島素;再誇張一點,心臟不能正常跳了,裝起搏器。

同樣的,腦子也是你的器官,心肝脾肺腎會壞,你的腦子工作量很大,也會壞的,想要好好發揮它的正常功能,就需要用藥。

有些損壞,修修補補,可能會痊癒,就比如摔一跤,破了皮流了血,但是傷口會癒合,癒合了還能正常工作,正常了就可以停藥。然而有些損壞,不可逆,修不好,只能用藥物維持,讓它不會更糟,這種情況,大概率是要用藥一輩子的。

是藥三分毒?

要區分一樣東西本身是食品、藥品還是毒品,這個比較難,只能說因人而異,適合你的是食品或者藥品,不適合你的是毒品。

比如糖,對普通人是食品,對低血糖人是藥品,對糖尿病人是毒品。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藥物也是這樣的,適合了就是好藥。

會有副作用嗎?

也許會有,也許不會有。

因為吃藥不是做化學實驗,也不是燒菜,可以精準地測量好把幾克鹽放入幾克水。每個人都是娘胎裡出來的,每個娘胎也是不一樣的,不是工廠裡標準化生產出來的同樣體重,同樣成分,同樣含量的機器。

所以藥物作用於不同的人身上,會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有的人反應平靜一點,有的人反應劇烈一些,醫生沒辦法提前保證,你跟這個藥物的反應,是平靜還是劇烈。

所以,不要隨便聽人說,這藥吃了會拉肚子、會睏、會噁心嘔吐、會胖,就以為你也會。你們是不同的化合物。

會不會診斷錯了,會不會吃錯藥?

有這個可能,任何科室都沒辦法保證沒有誤診。

在精神科,比較嚴謹的檢查流程包括心理測量(如做問卷)、儀器測量(如腦電圖)、生化檢驗(如驗血)、談話評估(如病人訪談和家屬訪談)、觀察評估(住院觀察記錄)等,如果這些都做了,基本上可以幫你確診,你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因為身體其他器官病變(心血管病)、外傷(被撞了)、藥物(酒精、麻醉、毒品等)引起的腦功能異常,還是腦子本身壞了(持續性的,有些該分泌的物質分泌不足或消耗太多),還是腦子抽了(應激性的,因為被一些事件刺激到了)。

通過診斷,確定不同的治療方案,比如轉診其他科室治療身體其他器官疾病,精神科藥物治療,或談話治療,或行為治療。

事實上,在精神科,我所看到的更常見的誤診不是來自精神科本身。

有很多病人,在來精神科之前,已經跑遍了內外科婦科男科皮膚科內分泌科骨科五官科中醫等等,身體各種不舒服,怎麼吃藥都治不好,最後來到精神科,藥到病除。

腦子,也是你的器官,腦子病了,不代表你不好,就跟心髒病了不代表你心眼壞是一回事。

在我們的文化中,腦子生病了似乎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羞恥到很多人自己都不會讓自己覺察出來自己腦子不好,甚至也覺察不出來自己情緒不好。

外人看起來,似乎也覺得這個人慈眉善目和顏悅色與人為善,有責任有擔當有愛心,怎麼會有心理疾病呢?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很多人會迴避自己腦子病了這個事實,可是雖然迴避了,病還在啊,病不會自己好啊。

人體很聰明,為了讓你自己對自己感覺好一些,這個腦子生病的症狀,不一定體現在腦子,可能會體現在其他方面,比如心慌氣短胸悶高血壓,頭疼腰疼關節疼,胃疼肚子疼噁心拉肚子,咳嗽流涕皮癢皮疹過敏。

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很久,器官檢查又沒查出啥毛病,吃了藥又沒用,那麼考慮一下你也許真的吃錯藥了,你應該吃的不是其他科的藥,而是該去精神科求藥。

我要吃多久的藥,什麼時候可以不吃了?

病在你的腦子裡,現代醫學還沒有發達到不解剖你腦子就立刻知道你腦子病到什麼程度,要吃藥吃多久。

那怎麼辦呢,我們可以試出來。試藥有個過程,所以是需要時間的。

試探

人腦是一個很精密很高級的儀器,一點點外界輸入的改變,都會刺激人體產生一些反應,這些反應可以概括成你的身體自我保護機制。

一顆外來的藥物到你的身體裡,你的身體第一次見到它,不認識它,第一反應是把它趕出去。

趕出去的過程,也許會激烈一點,也許會平靜一點,上面說過了,不同的化合物會產生不同的副作用。是的,藥物吃下去,也許你首先感覺到的不是藥效,而是副作用。就好像你輸血、輸骨髓、移植器官,不是你的東西安到你身體裡,總是會先產生排異反應的。

出於保護你的角度,醫生會一顆一顆給你加藥。因為你的身體守衛部隊,對於外來入侵者總是很小心的,如果直接派一個醫療部隊過去,守衛部隊會過分緊張,把醫療部隊當成入侵敵人,容易在你的身體裡引發一個戰場,想把「入侵者」趕出去。

如果醫生先派一個醫療隊代表過去試探一下,說不定可以跟你的守衛部隊談談,比較心平氣和地告訴他們:我是朋友,不是敵人,放我進去吧。守衛部隊可能會帶著懷疑的眼光,雖然允許你進來了,但可能會製造點小麻煩(副作用反應),試探你是不是真朋友。

慢慢地,他們可能發現這個醫療人員還不錯,所以守衛部隊又同意了,再加一個醫療隊員吧,這個時候醫生又給你加一顆藥,守衛部隊還是會試探一番,接著再加一顆,又加一顆,直到所有的醫療隊都取得守衛部隊的信任,全部入駐。

這個時候,藥物用足量了,試探完了,副作用也基本沒了,於是,真正的治療開始了。

試探的過程要多久呢?因人而異,一般情況下,常見的抗憂鬱和抗焦慮藥物,大約2-4週。

所以,你可能聽到很多病人抱怨吃藥效果,只有副作用,這個時候你可能需要問一下他是不是規範用藥了,還是吃了一兩天,一兩週就不吃了。在這個階段,的確是比較難感覺到作用,因為藥物還在和守衛部隊談判,取得信任的過程中,還沒開始治療呢。

在試藥的過程中,也不要擔心,醫生為什麼給我加藥呢,是我的病加重了嗎?是我的病很難治嗎?

不是的,給你逐漸加藥,是因為醫生一開始就沒用足量,治療方案就是一點一點加藥直到足量。

治療

醫療隊進入你的身體,開始工作,也有一個過程。

好在醫療隊總是比較有經驗的,他們知道你哪裡壞了,哪裡要修,他們修修補補,大概要2-4個月,這時候你覺得這個藥有效了。你的身體和藥物相互接納,和諧相處,你的感覺會比較好。

學習

醫療隊是臨時支撐一下你的,最終,他們是想幫你學會自己修補自己,他們是要撤退的。

但是他們不能立即撤退,因為他們只是剛剛修好你,而你還沒學會怎麼修自己。所以他們在你的身體裡,繼續教你,怎麼修補你自己。因為你不是專業的,所以學習怎麼修補,要花的時間比醫療隊直接修理你花的時間多。

你要耐心一點,因為這個醫療隊很負責,他們是手把手一步一步地教,確保你要都掌握,完全學會。如果規規矩矩,安安心心地學,那麼一般1-2年,看你的資質,大概就可以畢業。

如果你是個不太聽話的學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可能很長時間都學不會,醫療隊是很嚴格的,如果你停了,他不會在停止休息的那個點繼續往下教,因為他要確保每個流程都是銜接順暢的,可靠的,所以他要把你抓回來,從頭重新學。

所以,如果你不好好學,那不能埋怨醫療隊和醫生技術不好,沒把你教會。如果反反覆覆自己停止學習,那麼你可能會反反覆覆從頭學,真的要學好多好多年都不能畢業。

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你的身體適應藥物新環境的過程,身體的調整不是立竿見影的,是日積月累慢慢變化的。

立竿見影的,是毒品,讓你立刻舒服,但很危險。慢慢調整,讓身體逐步適應的,才是安全的。

如果在適應期間,你一會吃一會停,身體得到的刺激是紊亂的,你的守衛部隊會被激活,一次次去試探這個刺激是好的還是壞的,那都是白費勁。

實習

如果你好好學習,終於順利畢業了,就能馬上獨立工作嗎?

不能,萬一你工作能力不好呢?所以,即使你畢業了,醫療隊也不會馬上撤離。他們會先撤離一個,讓你接管一點點,看看你自己扛得住嗎?可靠嗎?如果可靠,他們再撤離一個,如果發現不可靠,他們可能要回來,也可能要再撤退的某個階段,維持一點時間。

所以,這個過程,可能也要幾個月,長短因人而已。

這個過程,是讓你的身體逐步適應藥物撤離的環境,讓身體可以自主工作,製造一些物質來頂替藥物,一點一點頂替,最後完全變成你自己的需求自給自足。如果一下子全部撤藥,你的身體也不熟悉一下子完全沒有了醫療隊的環境,它可能又會紊亂慌張出毛病。

加藥和換藥

你的身體是很複雜的,醫生不能保證,一種藥品下去,就一定能產生預期的反應,所以,可能用藥的時候,會出來一些新的症狀,需要新的藥物來控制。也可能發現這種藥對你不合適,需要換一種藥。和初次用藥的過程是一樣的,任何一種藥物的使用和撤離,都需要同樣的過程,來確保安全。

舉個例子,A藥5顆,換成B藥5顆,這個過程一般是A藥4顆,B藥1顆,到A3B2,到A2B3,到A1B4,到全部都是B藥。

所以,總結一下,不要對用藥的過程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記住,規範遵醫囑用藥,足量足療程,才有可能持續有效,否則容易病情反覆,前功盡棄。

能不能不吃藥,就做心理諮詢可以嗎?

抱歉,如果醫生建議你吃藥,那麼說明你可能是有一些器質性的問題,僅僅靠談話治療很難幫你了。所以建議你還是去吃藥。

如果你對用藥副作用感到很擔心,對效果不確定性感到不安,對時間太長感到焦慮和無法忍受,請注意,這些有可能是你生病的症狀,通過用藥是可以緩解的。

你也可以這用藥的同時,和諮商師談你的這些感受,這會有助於你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感受。藥物和心理諮商結合的效果,也許是最好的。

最後想說,放寬心,精神疾病不是不治之症,就算有些症狀不能消除,也可以帶病生存幾十年,和常人無異。高血壓、糖尿病都可以,精神類疾病怎麼就不可以了?

事實上,有些症狀如果在可控範圍,甚至也是有功能的幫助我們的,比如適度的緊張情緒,可以讓你更重視考試,發揮更好;幻覺,也可以滿足你在現實中不能滿足的願望(納什還帶著幻覺得了諾貝爾呢)。完全不會緊張的人可能相當憂鬱,無精打采生活不能自理。完全要消除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覺,可能會讓他失去希望活不下去。

治病的目的不是為了完全消除症狀,症狀本身就是我們的一部分,而是為了讓人更舒服和諧的適應生活,我們學會與症狀和諧相處就好。

文/丁潔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藥不能停,你敢吃嗎?——心理諮詢師看精神科用藥)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