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流傳至今的百年金紙行!手工打造的台灣鬼神金庫

2016-10-27 17:39

? 人氣

位於苗栗縣竹南鎮的陳協和金紙行裡,坐著幾位七十多歲的阿嬤,手腳俐落的做著金紙。街道上的門牌上寫著「番社」,因為這裡最早是道卡斯族馬卡留武社聚落,一直到清朝大量移民,才一併把金紙、銀紙的製造技術帶了進來。竹南中港曾是全球金銀紙製造和輸出重鎮,極盛時有三百八十多家工廠,之所以成為金銀紙製造重鎮,與其地緣關係密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化銀行05

竹南中港最早是道卡斯族的聚落,因此接到的門牌上寫「番社」。

根據苗栗縣政府編印的「金銀紙藝術」記載,中港為舊時商港,也是台灣西北海岸最靠近中國的港口,位置介於淡水與鹿港間,故以中港為名。昔日唐山移民來台開墾,帶來內地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在信徒不斷聚集下,宗教活動與相關事業自然發達起來,金銀紙產業也就順理成章在中港落地生根。

民國七十多年,「大家樂」席捲全台,明牌成為人民心中的信仰,憶及當時的情景,陳坤輝笑說:「曾經有位客人聽了神明的明牌,中了六百多萬,神明指示要還願,於是這人便拿三十萬拿去請道士、歌仔戲,三十萬拿來我們這要買金紙。」當時店裏沒貨,陳坤輝的父親腦筋動很快,趕緊找出以前認識的南部工廠,凌晨四點出發批貨,回來轉手賣掉立刻賺了一倍。

堅持手工  製作工序百百道

紙漿的原料其實是竹子,竹子有著生長快速,強度高的特性,比起木材更為環保便利。陳協和金紙行的紙是從雲林古坑進貨的,紙廠用來做紙漿的竹子,必須是一到兩年內的年輕嫩竹,因為那時的纖維細緻不會過老,最適合作成金紙。

文化銀行06
金紙的粗糙面。

竹子製成的金紙,紋路較明顯的為粗糙面。製作時,將整疊的金紙由下往上撥,細緻面朝上,左手每撥一張,右手就黏上一片錫箔。有經驗的師傅黏起錫箔,雙手動作順暢如行雲流水,一疊一百張的金紙只消三分鐘即可完工。

文化銀行07
 

製作時,一面紙有四張金紙大,陳坤輝將金紙一面面的裁切好,接著再用太白粉與水調配一大盆糨糊,因為不加任何化學藥劑,糨糊只要放隔夜就會臭掉,因此必須開工前才開始調配。金紙上的錫箔是一大片,要用非金屬製的竹刀去切割,有大有小,通常一疊金紙的第一張要用大片的,才顯得大方。戴上手指套,將錫箔一片一片糊上,手工貼完的金紙糨糊需要曝曬,在中港,烈日下走在街上,可以看到不少人家就把金紙這樣曬在門口,曝曬過後的金紙才算完成第一步。

文化銀行08
太白粉與水調成的糨糊。
文化銀行09
在中港,烈日下走在街上,可以看到不少人家就這樣把金紙曝曬在門口。

接下來,銀紙可以依據需求上紅印,有大銀、小銀之分;金紙則多個步驟,需要幫銀色的錫箔一張一張人工上色。紅印還有分正面跟側面,在陳協和金紙行,正面的印是用機器取代,側面的印則保留著人工。這些紅墨水都是陳坤輝自己調配的,他說蓋上這些印,就像認證一樣,證明這是鈔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