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跟「憂鬱症」哪裡不一樣?患者為何不能吃葡萄柚?憂鬱症求診指南一篇完整解惑!

2019-11-07 11:49

? 人氣

藥物能緩病徵,卻不能刨病根;要想「跨越」致病因素,就需要心理治療。

王思涵心理師指出,心理治療能夠給予患者一個安全空間,心理師和患者將身處其中、共同探索患者正面對的議題,陪伴患者面對難以面對的傷痛。而若真有意願嘗試心理治療,不妨可以試試諮商機構的實習心理師,實習心理師通常由準備考取執照的諮商所學生擔任,收費較低,長期看診較不會有負擔。但因實習期限通常以半年至一年為限,因此在初次會談時,若患者擔心治療可能因此被迫中斷,可事先與諮商單位做確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定期服藥、做諮商,生活上還需要注意什麼嗎?

相信許多人都有用暴食、飲酒紓壓的經驗,但有嘗試過這些方法的人,一定也體會過前天吃太撐、喝太多的不適感,這種不適感不只存在於生理上,心理上原欲紓解的壓力,也會在隔天通通「加倍奉還」。食物對人的心理狀態確實有所影響,而對憂鬱症患者而言,有些食物也確實不宜多吃。

1. 酒精:酒精雖具有暫時麻痺大腦的功效,但被身體代謝過後、效果退去,將會感到更加憂鬱絕望

2. 高糖食物:糖分含量極高的食物會讓血糖劇烈起伏,使得情緒不穩、心情焦慮

3. 高鹽食物:高鹽食物會讓血壓上升,連帶導致情緒緊張

值得注意的是,看似「無害」的白吐司、關東煮也都算是高鹽食物。而屬於水果類的葡萄柚,由於會降低肝臟代謝藥物的能力,也不建議有在固定服藥的患者食用。

只要自覺「有需要」,就能尋求專業協助

許多人深陷憂鬱情緒時,都會自發上網查詢資料,想從茫茫資訊海中盤查出自己的患病機率。而普羅大眾最常拿來作為檢測依據的,便是網上流傳的各種憂鬱症量表與憂鬱指數。但畢竟網路資訊參差不齊,即便量表本身具備可信度,測驗結果也僅能呈現出試者當下狀態,無法反映長久以來的心理狀態。「很多人其實只是需要心理方面的幫助,未必是憂鬱症,」王思涵心理師強調,網路資料最多只能作為診斷參考,患病情況還是須經由精神科、身心科醫師門診診斷。

許多民眾會將「尋求幫助」和「憂鬱症」畫上等號,實際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就像懷疑口腔蛀牙會去牙科掛號、懷疑自己感冒會去找耳鼻喉科醫師,憂鬱症也不例外,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精神上需要協助時,就該尋求醫師協助。王思涵心理師強調,只要發現自己在生命中遭遇到無法立即解決的狀況或難以消化的情緒、感覺自己需要幫助,就可以尋求心理治療

「任何人都能做心理治療,只要你感受到自己有需要,不一定需要醫師診斷你有憂鬱症或躁鬱症,真的不需要!」

現在坐在電腦前的你,可能也正揣懷恐懼與憂鬱症搏鬥。憂鬱症是一場持久戰,我們無法單憑意志力戰勝,所幸我們身在台灣,擁有相對健全完善的醫療系統,只要感覺自己有所需要,隨時都能走進診間,尋求專業醫師幫助。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