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跟「憂鬱症」哪裡不一樣?患者為何不能吃葡萄柚?憂鬱症求診指南一篇完整解惑!

2019-11-07 11:49

? 人氣

憂鬱症藥物通常需要兩個月試藥期,服藥時一定耐心遵從醫囑(示意圖/Unsplash)

憂鬱症藥物通常需要兩個月試藥期,服藥時一定耐心遵從醫囑(示意圖/Unsplash)

連著幾天睡不著覺,安眠藥一顆兩顆地吞,你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卻也沒力氣下床。情緒一片空白,以前最愛的電影、音樂就擺在床邊,但看著只感覺累,完全沒興致去碰。「我怎麼了?」你看著天花板納悶,不久後搔頭又想:「可能只是憂鬱吧!沒憂鬱症這麼嚴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到底是憂鬱還是憂鬱症?要有多嚴重才算憂鬱症?如果真的生病了,要向誰求助?去哪求助?向醫師求助是不是就直接等同於幫自己貼上憂鬱症標籤呢?

相信許多曾經歷過、或仍受憂鬱症所苦的人都曾自問這些問題。憂鬱症構成複雜,涉及心理也觸及生理,它不只是電影《腦筋急轉彎》裡作為一種負面情緒的「憂憂」,反而更像是某種長久存在、間歇爆發的病理狀態。它不只是所謂「普通的悲傷」,而是一種確確實實的疾病。從憂鬱症患者的腦部掃描中便能看到,由於大腦神經前傳送信號有異,憂鬱症患者腦部往往會出現異常活動。

那麼,如果憂鬱症確實是一種病,那深受病痛所苦的人們,可以從哪些管道尋求醫療協助呢?

 

求診指南:藥物治療vs.心理治療

一般而言,精神治療可分兩類: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顧名思義是透過「藥物」治病,須有醫生開立醫囑與藥籤,通常有幾種途徑:醫院身心科/精神科門診精神科診所,另外有些神經內科和家醫科也會針對情緒穩定、安眠等用途開藥。

而所謂心理治療正是俗稱的心理諮商。治療內容針對病患情緒和心理安撫,須由專業心理師指引操作。要注意的是,心理治療有分健保門診、自費諮商。部分醫院門診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便有提供健保給付心理治療,患者可以以較低診療費獲得諮商治療。此外,患者也能從諮商機構尋求諮商師協助。而若一時找不到傾訴對象,你也可以選擇撥打電話專線,讓志工在話筒另一端陪伴傾聽,有時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抒發效果。

心理治療一小時幾千塊上下,真的有必要嗎?

那麼,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有什麼差別?若已有在精神科診所領藥,還需要特別到諮商機構治療嗎?畢竟心理治療所費不貲,掛號前真的需要考慮清楚啊!撇除初次會談時間較長的狀況(約90分鐘),一般診所的自費心理治療療程(包括醫師和心理師治療)多以單次50至60分鐘為限。諮商費從一兩千元起跳,資歷較深、較知名的醫師和心理師收費甚至可能落在單次七千元至八千元之間。

當然,部分醫院門診也有提供健保給付心理治療。但臨床心理師王思涵提醒,一般醫院心理師負責業務龐雜,除了心理治療外,往往也需要肩負心理衡鑑、行政事務等工作。醫院為了平衡人力,通常會限制心理治療次數與頻率,平日晚上與假日時段因此常會出現「不開放看診」的情況。此外,也由於健保心理治療的收費較低,看診待排時間普遍較久,等上一周到三個月都有可能。

藥物能緩病徵,卻不能刨病根;要想「跨越」致病因素,就需要心理治療。

王思涵心理師指出,心理治療能夠給予患者一個安全空間,心理師和患者將身處其中、共同探索患者正面對的議題,陪伴患者面對難以面對的傷痛。而若真有意願嘗試心理治療,不妨可以試試諮商機構的實習心理師,實習心理師通常由準備考取執照的諮商所學生擔任,收費較低,長期看診較不會有負擔。但因實習期限通常以半年至一年為限,因此在初次會談時,若患者擔心治療可能因此被迫中斷,可事先與諮商單位做確認。

除了定期服藥、做諮商,生活上還需要注意什麼嗎?

相信許多人都有用暴食、飲酒紓壓的經驗,但有嘗試過這些方法的人,一定也體會過前天吃太撐、喝太多的不適感,這種不適感不只存在於生理上,心理上原欲紓解的壓力,也會在隔天通通「加倍奉還」。食物對人的心理狀態確實有所影響,而對憂鬱症患者而言,有些食物也確實不宜多吃。

1. 酒精:酒精雖具有暫時麻痺大腦的功效,但被身體代謝過後、效果退去,將會感到更加憂鬱絕望

2. 高糖食物:糖分含量極高的食物會讓血糖劇烈起伏,使得情緒不穩、心情焦慮

3. 高鹽食物:高鹽食物會讓血壓上升,連帶導致情緒緊張

值得注意的是,看似「無害」的白吐司、關東煮也都算是高鹽食物。而屬於水果類的葡萄柚,由於會降低肝臟代謝藥物的能力,也不建議有在固定服藥的患者食用。

只要自覺「有需要」,就能尋求專業協助

許多人深陷憂鬱情緒時,都會自發上網查詢資料,想從茫茫資訊海中盤查出自己的患病機率。而普羅大眾最常拿來作為檢測依據的,便是網上流傳的各種憂鬱症量表與憂鬱指數。但畢竟網路資訊參差不齊,即便量表本身具備可信度,測驗結果也僅能呈現出試者當下狀態,無法反映長久以來的心理狀態。「很多人其實只是需要心理方面的幫助,未必是憂鬱症,」王思涵心理師強調,網路資料最多只能作為診斷參考,患病情況還是須經由精神科、身心科醫師門診診斷。

許多民眾會將「尋求幫助」和「憂鬱症」畫上等號,實際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就像懷疑口腔蛀牙會去牙科掛號、懷疑自己感冒會去找耳鼻喉科醫師,憂鬱症也不例外,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精神上需要協助時,就該尋求醫師協助。王思涵心理師強調,只要發現自己在生命中遭遇到無法立即解決的狀況或難以消化的情緒、感覺自己需要幫助,就可以尋求心理治療

「任何人都能做心理治療,只要你感受到自己有需要,不一定需要醫師診斷你有憂鬱症或躁鬱症,真的不需要!」

現在坐在電腦前的你,可能也正揣懷恐懼與憂鬱症搏鬥。憂鬱症是一場持久戰,我們無法單憑意志力戰勝,所幸我們身在台灣,擁有相對健全完善的醫療系統,只要感覺自己有所需要,隨時都能走進診間,尋求專業醫師幫助。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