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明明聽起來就像廢話,為何又讓人覺得意義深遠?科學家解釋是這2個原因…

2017-11-09 04:20

? 人氣

最後,本篇論文也有些許限制,讓讀者也許有些困惑,像是不斷更換量表,且為什麼使用這些量表沒做太多解釋。還有僅停留在表面的現象推論,較缺乏與理論或實務的整合;更好的狀態可能是,根據量化研究的結果同時對受試者進行質化訪談,可能讓我們對於個人「獨特的解釋」有進一步了解,並從中萃取出相似的部分,再針對該部分做更詳細的解答。當然這需要更多金錢與專業人力才有辦法執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讓我們換個角度看看

廢文誰不發?廢話誰不講?重點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講出、或閱讀這些看似沒意義的話?再者,這些真的沒有意義嗎?

以「意義治療法」聞名的心理治療大師Viktor Frankl曾說:

「意義因人而異,因日而異,甚至因時而異...人所要求的...是要忍受自身無能力以理性抓住生命的絕對意義。『意義』比『邏輯』更加幽深。[7]」

(圖/wikimedia)
(圖/wikimedia)

也許就是因為這份幽深,讓我們在許多時刻需要具有模糊性、或看似與生命有所連結的語句。因為這些語句可能將內在情感投射其中,恰好產生獨特的共鳴。

這是被同理的開始,也是讓個人有「不再是一個人」的感受。畢竟有些時候,眼見的、耳聽的話語之重複性、矛盾性或無相關性,更可能意外地觸碰到深層內在,進而發現自我真正的感受[8]。

換句話說,人總會沉溺在某些事物中一陣子,然後才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真正想說的是什麼。

在你回頭重新拼湊自認沒有意義的時光─那些被認定不具可能性的日子,那些躺在床上不曉得在做什麼的時候,一張一張照片默默地被反覆排列,或許才終於得出結論─沒有一句話語是偶然的,沒有一刻時間是被虛度的,也沒有任何一刻光陰是不具意義的。

參考資料:

Pennycook, G., Cheyne, J. A., Barr, N., Koehler, D. J., & Fugelsang, J. A. (2015). On the reception and detection of pseudo-profound bullshit.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10(6), 549.

Gilbert, D. T. (1991). How mental systems believe. American psychologist,46(2), 107.

Gilbert, D. T., Tafarodi, R. W., & Malone, P. S. (1993). You can’t no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rea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2), 221.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