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味道」與「風味」!哈佛科學家:靠舌頭只能吃出5種味道,感受風味還需…

2016-09-16 09:00

? 人氣

不過,鹹和酸則不是這麼運作的,根據Crosby所說,鹹味和酸味的細胞表面並沒有鑰匙孔那樣的蛋白質受體,而是有一條像是隧道般的管道,讓鹽和酸離子可以直接進入。而或許是因為兩者感受機制類似,因此有些人常會混淆;酸味也因此可以加強鹹味,反之亦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NOM Magazine)
圖右可見鮮、甜、苦味各有對應的味覺受器,而酸和鹹味的感受機制類似。

學會運用嗅覺 你將更懂得品嚐美食

記不記得你每次感冒,吃什麼都食之無味,其實那是因為你鼻子塞住了,而不是味覺出了問題,可見嗅覺對風味組成有多重要。

你可以玩玩看《味覺獵人》書中提到的實驗:「把鼻子塞住,然後拿一顆雷根糖(或一般水果糖)放在嘴裡嚼食,嚼幾口之後,你就能察覺兩種很明顯的味道:甜和酸。一旦你放開鼻孔,它的氣味就會迸發出來:熱帶水果、櫻桃、梨子等。你所選擇的雷根糖,其風味乃是由甜酸兩種基本味道、雷根糖的氣味,和雷根糖軟而耐嚼的質地所組合而來。」

嗅覺又分為從鼻孔聞到的香氣,以及嚼食時從口中傳入的「鼻後嗅覺」,品酒時經常發出的窸窣聲就是一種嗅聞的技巧,增加香氣的流動,更快速而明顯地嚐到更多風味。

而嗅聞某種氣味的能力,其實是後天學來的,「我們並沒有『培根氣味』感知器」Crosby說,而是透過鼻腔黏膜內的嗅覺受器將訊息直接傳到大腦,漸漸把氣味和某個經驗連結而學會的。因此,不同的氣味常常會令你想起某段特定的回憶,對吧?

(圖/NOM Magazine)
鼻孔聞到的香氣是「鼻前嗅覺」(左圖)、嚼食時從口中傳入的則是「鼻後嗅覺」(右圖)

對味道的敏感程度從何而來?

有趣的是,我們對基本五味的敏感程度,和身體有多需要該物質有關。大腦需要很多糖來運作,因此我們很習慣甜味的存在;對鹹味的敏感度則是糖的十倍,使我們會適量攝取,對鮮味的感受則與鹽差不多,對於酸味和苦味就更不用說了,敏感程度又分別再加十倍。

而這是人類天生的保護機制,因為古時候保存食物不易,酸味通常來自腐壞的食物,而有毒的東西通常吃起來會苦苦的。

雖說這樣的機制也有例外,像是咖啡、巧克力或啤酒的狂熱者表示,如果花多年時間訓練,味覺是有可能改變的。此外,每個人因為生長經驗不同,大腦解讀味道的方式也不一樣,例如媽媽做的菜對你來說很美味,對陌生人而言就不一定了。另外,夏天時喝冰啤酒總是讓人覺得特別好喝!

好好運用這些知識,品嚐你口中的食物!

然而,這些科學原理看似直接明瞭,我們在料理中品嚐到的風味卻是更加複雜的。「科學理論和實際的料理應用是不同的,因為烹調食物時,必須同時混合各種食材與調味,這與單獨拆解物質恰好相反。」

Crosby提醒我們,並舉了幾個味道相互交錯的例子:鹹味會抑制苦味、鮮味和酸味則會加強鹹味,而號稱第六味的脂肪,則會減弱鹹味。若再加上各式各樣的香氣,將會深深地影響我們對食物的感知,呈現料理千變萬化的風貌。

結論

Crosby教授為品嚐食物的過程下了絕佳的結論,若能將理論融會貫通,應用於實際生活中,知道為何調味會產生如此變化,又該如何品嚐出食物的風味,應該會是最大的收穫。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參考《味覺獵人》一書。

文章來源:Flavor Science: How We Taste Sweet, Sour, Salty, and More

文/Patricia MaJean KuoCindy Lo

圖/Five Thirty EightREAL SIMPLEJAPAN C ENTREindiatimes公眾號vibronexCourse Hero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NOM Magazine(原標題:其實舌頭只吃得出五種味道?沒有嗅覺讓人食之無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