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醫學系要做什麼隨便你!30年前被阻止念政治系的他,如何跨越領域實現夢想?

2016-08-22 14:10

? 人氣

一個父親從機場接兒子回家的路上,有了這樣的談話。「對於未來的主修,有什麼規畫?」「我想成為政治家幫助人,可能想讀政治學」兒子說,父親沉默,慢慢將車子靠到路旁,轉過頭正色地對孩子說:「你先去讀醫學院,等你完成實習,拿到正式醫生的資格,你要做什麼我都隨便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接下來,發生什麼事,家庭革命? 沒有。這個年輕人聽從了,但他所做的不只是順從。讓我們把時間快轉三十年。

找出跨領域的節點

三十多年後,這個年輕人成為一所大學的校長。一天,他辦公室的電話響了,是白宮打來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邀請他擔任世界銀行(World Bank)總裁。他是金墉(別和小說家金庸搞混了),他為人所知(及在各種官方資料上)的名字是 Jim Yong Kim(Jim 是他的英文名字)。

金墉父母都是韓國人,他也出生在韓國首爾,五歲的時候移民了美國。他後來擔任數個職務,都是職位上的第一個亞裔,包括世銀總裁。世界銀行,是世界各國頭頂上的銀行,擘畫全球規模的脫貧政策,並提供資金讓各國政府執行。

單就預算來衡量,世銀總裁的權力是國家元首等級:在二○一二年,世界銀行對全球各地貸款支持金額為三百億美金。他的主要合作對象,是世界各國元首,以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 (巧的是,他也是個韓國人)。

怎麼辦到的?一個移民青年,因為父親的堅持而棄政從醫,怎麼還會成為國際政治界的要角? 另一個不可思議是,從各方面看來,世界銀行總裁過去一向都是由銀行家、經濟學家、資深政治家擔任,這個領域專家高手何其多,怎麼會允許醫界的人來瞎攪和?

如果細究金墉的人生歷程,我們將會發現,他因父親的決定讀醫學,以及之後的一連串決定與行動,反而為他後來進入政界,執掌世界銀行發展打下最重要的基礎。

為何?

首先,金墉習醫之後,從不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待在醫院診間為病人看診的醫生 ,他一直沒有將影響大局的理想埋沒。在一九八七年,金墉還沒從醫學院畢業,他就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個跨國的醫療機構,醫療伙伴 (Partner in Health)。

這個醫療組織擅長結合當地社區力量,運用新的思維與醫療模式,進行極度低成本的醫療。例如,在美國本土,治療一個結核病人通常要花兩萬美金;「醫療伙伴」在海地,卻能把治癒結核病的成本,壓低到兩百美金。

在金墉和他的同伴努力之下,「醫療伙伴」針對開發中的貧困地區發展出醫療模式,效率與效益都極為突出,不但為各國學習取法,而且本身也快速擴大。到現在,「醫療伙伴」已經有一萬四千個醫療人員,在世界各國為貧民的健康努力。

當「醫療伙伴」愈來愈穩健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邀請金墉加入,希望借重他在醫療伙伴的經驗,擔任愛滋病(HIV、AIDS)防治部門的主管。在金墉的任內,他再次成功地用非常低的成本,幫助貧困地區治療愛滋帶原者。從2002 — 2006年間,這個計畫幫助了將近三百萬病人,並且減少這三百萬人將病毒傳染給別人的機會。

奇怪的是,讀過醫學院的人甚多,參與國際醫療、公共衛生的人也不少,為什麼金墉特別有效地推動疾病防治和醫療的政策?這就要從金墉讀的第二個學位:人類學說起。

WHAT?

面試前,先讀誰的論文?

金墉在大學畢業後,如父親所期待的,申請進入醫學院就讀,但在此同時,他申請進入另一個博士班:人類學,這個學科追求的是,徹底了解一個社會群體中的結構、關係、互動、信念等方方面面。

從表面上看,人類學和世界銀行毫無關係。事實上,兩者關係極深,可以從金墉向歐巴馬自我推薦的一段話中看出端倪。在二○一二年,金墉接到歐巴馬邀請出任世銀總裁。歐巴馬問金墉:「如果我要和別人推薦你,你覺得我應該如何證明你是這個職位的不二人選呢?」這句話其實是在詢問金墉:請你也說服我,你有資格做這個顯赫的職位吧。

歐巴馬沒想到金墉反問:「總統先生,你讀過你母親——安.唐娜姆(Ann Dunham)的人類學博士論文嗎?(歐巴馬的母親是一位人類學家)」歐巴馬吃了一驚,顯然沒有預期會被反問,他回答:「有。」

金墉接話:「五十多年前,許多人以為,全球化會導致印尼鄉間的手工藝坊不敵競爭而消失,但你母親在她的人類學研究中論證了,其實反而因為全球化帶來的商業機會、技術與原料的改進,手工藝坊反而大為興盛。總統先生,其實多年來,我同樣是結合醫學和人類學的知識,了解在地的實況、當地人的行為與社會,用最有效的方式連結外界資源,改善貧窮地區人們的生活。」

歐巴馬如大夢初醒,推薦金墉的提案也完全敲定。後來,歐巴馬再遇到金墉的時候,曾開玩笑說:「在爭取工作的時候,引述面試官母親的論文,這招太妙。」

在金墉推行醫療相關計畫時,人類學提供了一個科學以外的社會視野。舉個例子,金墉知道人類學研究指出,許多人成年後的情緒不穩、學習困難、缺乏學習與生活動機,和幼年時期與母親的親密互動程度有關,可是,非洲地區的母親都極端貧窮,常常大量時間在工作,無法照顧嬰幼兒。

於是,金墉推動一個看似和醫療無關,卻大大提升當地人生活的政策,低收入婦女每個星期若花一點時間和自己的嬰兒互動,可以得到一些「工資」。這個政策使大量嬰幼兒,每星期至少得到母親幾個小時的親密陪伴,也就減少了他們日後學習和人格的困難,可謂小成本帶來大效益。

三十餘年前,金墉是否被父親阻止就讀政治學的規畫?是的。金墉是否走了原本沒有興趣的路:醫學?是的。然而三十年後,金墉仍然參與政治,幫助全世界貧困、弱勢人民,而且程度可能遠超過他二十歲時的想像。這個時代,什麼樣的學科背景,與可以做出什麼樣的事業、成為什麼樣的人,已經不單是簡單的對應關係。例如,世界銀行行長不見得只由財經背景人士出任,而有醫學背景的人也不必一輩子當醫生。

金墉先生並不是孤例。我們就從金墉先生受益甚多的「人類學」為切入點,我們可以看出每一個領域的知識、技能、思維,都可能產生跨領域的運用,人才不必把「專業」當成一條死胡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出版《人才,自造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