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囚禁半世紀,被遺忘的孤島》選摘:水來說故事,發現社子島前半生

2016-08-06 10:30

? 人氣

島上所生產的稻米、番薯、甘蔗、蔬菜等,主要是供應台北市,尤以不耐遠程搬運的蔬菜、花卉等農作物為大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治時代以前,社子島居民對外大都以船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各聚落都有自己的渡船頭。不過,當年船來船往熱鬧景象,在附近河域逐年污染、淤積,加上長期禁建、堤防蓋起來後,漸漸消失,即連當地耆老也只能用模糊印象指出部分渡船頭的大概位置。

社子島民王寶娟說:「從家族老照片裡可看到,當時河邊不只有小船、菜船,還常會有大船入港,看過紅頭船和三支帆的過洋船。」

水肥往事

社子島菜農陳阿萬說:「以前種菜都是用水肥,種出來的菜,又漂亮又安全,自家水肥不夠用,還要花錢去買。」

化學肥料、農藥施用還未普遍時,社子島蔬菜灌溉用的水肥,大多是靠專運水肥的水肥車,到台北縣市收購人、豬的排洩物,農民們也會在自己的田地間、厝外設置糞坑儲存水肥。當時,台北市環保清潔隊及水肥處第一隊,曾在社子島上設分隊,利用淡水河的河運,收集台北市區的水肥,供應社子島「蔬菜專業區」農業使用。

據說,那時候公車路線終於要開進社子島了(早年公車只開到延平北路七段頭),設立公車站牌時,當地人覺得「水肥隊」名稱不雅,就取名為「臨江園」,延用至今。

社子島上,水來說故事

雙河沖積、孕生的社子島,地勢低窪,有些地方甚至海拔等於或低於海平面。早期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勢較高的淡水河沿岸,以及一小段的基隆河沿岸,中央區域偏東一直延伸到基隆河岸,則是地勢相對低窪處。

據當地人回憶,每到漲潮時間,許多地方就會「自然」淹水、或積水,小朋友們放學時,常得脫下鞋子拎在手上,踩過積水、泥濘地走回家。而夏季午后,常忽然下起氣勢滂沱的西北雨,為了安全,區內的學校也從善如流,提早放學,讓孩子們能避開風雨。

坤天亭創基耆老やス阿伯說;「九段(指延平北路九段)附近,以前主要是種芋田,像古早人講ㄟ:「初一、十五,吃道(中餐時分)才貼肚。」中午十二點會準時淹水,若初一、十五大潮,船可以直開到岸邊,民眾不必脫鞋就能上船;但若是退潮時間,例如下午兩、三點,潮水漸漸退去後,地面就變成沼澤了,就得脫下鞋子,赤腳踩著爛泥巴才能走到碼頭去搭船。」

水,在這裡豐沛、不虞匱乏。

先民不為水爭,學會與水共生。每天潮汐變化,水來水去,並不構成生活的威脅,反而滋潤著當地獨特的庶民文化。

威靈宮幹事林許美雪說:「那時候,船可以直接開到岸邊,連外人都搭船來威靈宮(主祀神明為囝仔公)廟行香,廟口很熱鬧,飲食店、水果店、青草店……算算至少有二、三十間……」

然而,「水的故事」在社子島上演,情節高潮迭起,卻非僅是歲月無爭、恬適怡然,能載舟的水,亦能覆舟,能利民生,也能覆滅生存。

當風雲驟變,天地也為之震撼!

1963年9月10日,葛樂禮颱風狂襲北台灣,單日降雨量達一千毫米,加上石門水庫啟用第一次大洩洪,每秒一萬立方公尺的超大水量,透過淡水河上游大漢溪狂傾而下,導致大台北(包括三重、蘆洲、五股、士林及北投等)許多低窪地區淹水超過一樓高,總計造成約一萬四千間房屋全倒,社子地區更是受創嚴重,泡水三天,數十人傷亡。

而這場巨烈風暴,也將社子島的命運瞬間打翻,從此被政府設定為滯洪區,揹負起 大台北地區的防洪十字架,開始了近乎半世紀的起伏跌宕……

1963年9月10日,葛樂禮颱風狂襲北台灣,導致大台北許多低窪地區淹水超過一樓高,總計約造成14,000千間房屋全倒,社子地區更是受創嚴重,泡水三天,數十人傷亡。(圖/遠足出版提供)
1963年9月10日,葛樂禮颱風狂襲北台灣,導致大台北許多低窪地區淹水超過一樓高,總計約造成14,000千間房屋全倒,社子地區更是受創嚴重,泡水三天,數十人傷亡。(圖/遠足出版提供)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遠足出版《社子島:囚禁半世紀,被遺忘的孤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