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路記著台灣歷史,有日本殖民記憶和駐台美軍風花雪月…它還曾是我們的外交大道

2016-06-05 08:30

? 人氣

綠樹成蔭、寬大筆直的中山北路!(圖/作者提供)

綠樹成蔭、寬大筆直的中山北路!(圖/作者提供)

綠樹成蔭、寬大筆直的中山北路曾經是外國元首來訪時的必經之路,有著「外交大道」之稱;然而,日據時期的中山北路卻是通往台灣神社的「敕使街道」。從「敕使街道」發展到「外交大道」,乃至於後來的「商業大道」,同樣的一條路,由於人們在其間留下的痕跡與不同時期的建築,也讓這條路的故事精采而豐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藝大的殷寶寧老師自小住在中山北路上,數十年來看著中山北路的滄桑與變化,因而以此做為其博士論文的研究題目,隨後出版了「誰的中山北路?情慾、國族、後殖民」乙書。日前在圖書館借閱此書後,覺得這個的角度甚為有趣,因而邀請殷老師以「走讀中山北路」為題,與我們暢談中山北路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從敕使街道到外交大道

為了讓殖民地人民順服,讓台灣成為信仰神道、效忠天皇、熱愛帝國的皇民,因此日本政府開始在各地廣設神社,其中為了紀念在台灣病逝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特別挑選了風水位置佳,且具較高地理位置的圓山設置台灣神社。

就神社的參拜規劃來看,從總督府出來,經景福門左轉,筆直向前直走,經過明治橋,一路向上至台灣神社朝聖,這條筆直的朝拜之路稱為「敕使街道」。當時日本政府還規定每個學校的學生都必須到台灣神社參拜,參拜的時間與參拜方式,包括到哪裡必須行什麼禮、進行什麼儀式等等,也都有鉅細靡遺的規定。

國民政府來台後,具有神聖意義的「敕使街道」改以國父孫中山先生之名,稱為「中山北路」;原以日本天皇為名的「明治橋」改名為「中山橋」;具有神聖象徵的台灣神社則被中國北方式的宮殿建築-圓山飯店所取代。再加上後來草山行館或士林官邸的設立,中山北路已開始重新定義。

就空間及意識型態而言,國民政府為了確立統治的正當性,剷除日本殖民統治的色彩,過去神聖的參拜道路重新被定位為元首上下班必經的國道。沿路在國安考量下,全面種植綠樹,形塑出一條綠道,不僅便於安全人員隱蔽,元首每天上下班經過時還會實施交通管制,讓車輛能夠直嘯而過;同時為避免出現安全缺口,全線禁止設置天橋,改由地下道取代,這也是中山北路幾乎每個路口都有地下道的原因。

中山北路地下道入口
中山北路地下道入口

此外,為了形塑都市景觀,政府開始實施都市立面管制,要求中山北路沿路街道的房子都必須達到3層樓的標準,後來則要求加高至4層樓。只要外賓來訪時,不論是由桃園機場,經中山高速公路北上,抵達台北,先是見到華麗宏偉的圓山飯店,或者從松山機場經民權東路,轉至中山北路,舉凡只要行車走在筆直與綠樹成蔭的中山北路時,左右兩側整齊有序的樓房,都會給人一種現代與進步的象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