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市場勞工跟觀光客,未來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東南亞視野?

2016-05-14 07:30

? 人氣

其次,全面檢討相關的法律與行政規定。舉吸引東南亞留學生來台就讀為例,其在台打工的權利、畢業後在台就業及考取技術證照的機會、醫療保險相關事宜等若能夠放寬,在台灣公立學校學費相較於其他國家便宜的優勢下,或許能有助於吸引更多東南亞籍留學生與交換學生來台。再舉觀光為例,若台灣能放寬對東南亞人民的簽證限制,配合適宜的觀光推銷政策,將能吸引更多東南亞人來台觀光,也有助取得來自泰國、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國人常前往的國家更優渥的簽證條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三,屏除單從經濟利益考量的思維,而思考多方面交流所能帶來的「無形」利益。過去李登輝政府與陳水扁政府的「南向政策」與「南進政策」都過於著重在經貿投資上,而忽略了增加人員、文化、教育研究交流所能夠帶來的「無形」利益。在擁有大批新二代的優勢下,台灣若能給予他們妥善的培訓,將可以有一批在血緣、文化與語言上與東南亞有親近感的人才推動相關經貿與交流事務。此外,台灣與東南亞間也應該有更多的雙向學習,舉例而言,台灣的文創產業可以跟泰國借鏡、台灣可以學習東南亞國家如何推銷與發展觀光業,也可以學習如何塑造自己為一個「伊斯蘭友善」的社會等。

最後,減少乃至於消弭對東南亞的偏見與歧視。不可否認的,目前台灣社會對於東南亞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見與歧視、對於在台的移工不友善、對於伊斯蘭教有錯誤的認知與理解,以及視東南亞為提供廉價工業區位要素的地方。要對東南亞的人事物有正確的認知,最根本的就是從消弭對他們及其國家的偏見做起,將其等同美加、日本、歐洲、紐澳、韓國、中國看待,視其為機會、市場與寶庫。這樣的想法如何推廣到普羅大眾身上,更有賴政府與媒體的努力。

20年後,東南亞化的台灣

03.jpg
移工聚集於台北車站。(圖/2847@flickr

與東南亞地區有更密切的交流,最主要的目的不應該是放在分散台灣目前投注在中國上的風險,更重要的目的應該是如何利用目前蒸蒸日上的東南亞經濟發展、龐大的市場、多元豐富的人文資產,以及以東協為中心的正式與非正式區域整合使台灣成為一個更多元化、更國際化的國家。

倘若相關的政策、經貿、文化交流發展順利的話,未來東南亞語言或許會成為熱門的外語選項、會成為求職時的一大利多,或許會有更多的東南亞觀光客、留學生、商務人士來台,或許東南亞會取代日韓成為國人出國旅遊的首選,或許未來雙方會有更多的交流團互訪,或許不論國籍、不論文化背景的移工能在台灣享有更好的待遇,或許東南亞成為台商海外投資的首選,也或許未來公職考試中每年都會有固定東南亞語組的缺額……

這許多的或許都只是建立在推測之上,但是並非不可能實現的。筆者認為最根本的改變來自於心態:不要將東南亞僅視為廉價勞工與觀光的供應地,而應該將她視為促進台灣下一步發展的機會。

文/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作者 Tidus Lin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原標題:除了市場勞工跟觀光客,未來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東南亞視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