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看臺灣出口連6黑該如何翻紅

2015-08-12 06:20

? 人氣

首先是,傳統產業特色化、製造業服務業化及服務業國際化這三個面向的產業經濟再造重點,目的都是為了增強或增進出口產業部門的供給能量以及經濟產業的特色品質競爭力,都可謂是「厚實供給面能力」的國家級政策作為方式,也都屬於是一種產業科技應用深化的「結構性變革事項」,對於整體對外出口可市場空間(market space)的擴大延伸,並不見得會有直接關聯促進作用,對於出口數量金額(market seize)的提升,更不可能產生直接立即作用,恐怕對於企圖改變扭轉當前臺灣產業經濟對外出口市場劣勢,幫助不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品牌力及智慧產權歸屬 兩構面的大哉問題

其次是,製造業服務業化及服務業國際化,所涉及的都是,把臺灣對外貿易活動介面,跨越過傳統間接的供給面目標廠商層次,扭變成為直接推進到消費者端的「行銷通路結構革命事項」,這一策略作為方式,所將立即涉及到的是兩大構面的陳年大哉問題:一是需求面的「品牌力」問題,以及供給面的製造生產、服務事業模式與產業科技應用的「智慧產權歸屬」問題。

始於1970年代的臺灣產業經濟國際化發展,直到今天,一向最脆弱最不足的,正是「品牌化落後」及「國際品牌闕如」兩大難題,同時更因為「長期被OEM」的歷史慣性,使得各種生產製造或是服務事業模式的「核心智慧財產權」(core IPRs),都仍掌握在當今跨國大企業乃至其所屬外商、外人手中。

院級方案也難以立竿見影扭轉劣勢

一旦,臺灣出口廠商意欲脫開其所掌控的「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的高度排他性壁壘,而企圖自我擴大延伸專屬的目標市場,跨越生產製造廠商段落,而直接移轉到消費者個體個人身上時,無論「國際的品牌力」及「全球性的智慧產權屬」,都勢必成為進軍全世界市場最關鍵的「市場機構障礙」,任一障礙的排除,也都不是一年半載就可以確實獲致解決的。

hTC的由旺盛而衰敗,其實正是一個最佳先例,即使經濟部已將「三業四化」,由部級方案提升為行政院級方案,也祇是或有助於改善過去兩年其他相關部會協力配合的意願與投入力度而已,對於國際市場門檻障礙的去除,根本了無幫助。

最起碼,在半年之內,這兩套對應方案,都不可能立竿見影地改變,當前臺灣「保二不保」的基本經濟劣勢的。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