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文科學為何落後於西方? 2大史學家對話都指向「這個原因」

2024-05-26 07:30

? 人氣

史學家汪榮祖(右)《縱橫擺闔一局棋:現代強權博弈四講》新書發表會於5月24日舉行,由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左)主持。(張鈞凱攝)

史學家汪榮祖(右)《縱橫擺闔一局棋:現代強權博弈四講》新書發表會於5月24日舉行,由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左)主持。(張鈞凱攝)

首位獲得數學界最高殊榮菲爾茲獎(Fields Medal)的華人學者丘成桐(Shing-Tung Yau),此前在中國大陸一場演講語出驚人,指「中國數學水平與美國相差80年」,引起學界和媒體熱議。近期,台灣2大知名史學家汪榮祖與徐泓在一場座談會上,不約而同論及中國人文科學為何趕不上西方的原因,兩人的答案都共同指向了五四運動以來的「全盤西化」,使得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永遠跟在西方後面走,缺乏民族自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聯經出版公司5月24日下午舉行汪榮祖《縱橫捭闔一局棋:現代強權博弈四講》新書發表會,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徐泓到場聆聽,並在對談階段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中國人文研究何以缺乏主體性觀點的問題上,與汪榮祖的分析形成了精彩的對話。

為什麼台灣學者用西方的觀點看中國史?

曾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歷史系執教長達31年的汪榮祖,近來將其講授「20世紀世界史」的經驗與知識,以「20世紀大國博弈與興衰」為題作系列錄音講學,內容進一步整理為新著《縱橫捭闔一局棋:現代強權博弈四講》。明史專家徐泓高度評價該書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不再用西方人的觀點來看歷史。

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歷史系榮退教授汪榮祖認為,中國人文科學落後於西方,主因之一在於五四運動以來的「全盤西化」想法。(張鈞凱攝)
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歷史系榮退教授汪榮祖認為,中國人文科學落後於西方,主因之一在於五四運動以來的「全盤西化」想法。(張鈞凱攝)

徐泓回憶起美國著名漢學家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曾對他提出一個疑問,「台灣的歷史學家很奇怪,你們研究中國歷史是用洋人的觀點看」。徐泓說,今天台灣的歷史教育,中國史變成了外國史,其實不是民進黨執政才這樣做的,「罪魁禍首是誰呢?就是我們學歷史的人」。他感歎道,「從五四運動以來,我們就希望自己變成洋人,所以兩岸的學者至今還是用西方和美國人的觀點來看歷史,學界始終沒有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歷史。」

在徐泓看來,中國大陸正在提倡「王道的世界秩序」,可是孔子學院一直做不好,「因為我們人文社會科學沒有站到自己位置,我們對傳統文化與學術的理解完全不足夠」。他認為,儘管今天美國夢正在瓦解,美國不再是天堂,可是兩岸還是有為數不少的知識分子想盡辦法要去美國,在他們眼中「中國怎麼好都是不可靠的」,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就是「民族自信沒有建成,人文社會科學、文史學者要負最大的責任」。

接續徐泓的觀察,汪榮祖將該問題的癥結,進一步上溯到五四運動時期的「全盤西化」主張。他指出,人文科學沒有辦法橫植,因為人文科學必須要有縱深,「這是五四運動以來的錯誤,就是想把西方的科學帶過來之外,也要把人文這些東西也搬過來,這是最大的問題。」

汪榮祖加以質疑,自然科學可以搬過來,但人文科學不能。「中國搬了半天,人文科學在世界上有地位嗎?無論在藝術、史學各方面,因為你跟在人家後面走,永遠趕不上去。」

中國崛起必須在文化與學術上具有主體性

話鋒一轉,徐泓指出汪榮祖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勇於反對西方史學界提出來的「新清史」。「主張『新清史』是什麼道理?就是要分裂中國,像李登輝提出的『七塊論』。認同『新清史』的學者以為中國分裂為多個小國之後,會像歐洲一樣好,但現在的歐洲真的好嗎?」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徐泓強調,中國要崛起,一定要在文化、學術上走以自己為主體的路子。(張鈞凱攝)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徐泓強調,中國要崛起,一定要在文化、學術上走以自己為主體的路子。(張鈞凱攝)

徐泓表示,現在中國史學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正知正見」,五四運動的「反傳統」有其時代意義,當時需要矯枉必過正。然而,「過正」以後要再回來,如今回不來了,同樣也是學者的責任。「中國要崛起,一定要在文化、學術上走以自己為主體的路子,學者一定要了解我們傳統的優點與精華,才能拿出真正的東西來。」

汪榮祖回應指出,「新清史」認為滿清不是中國的朝代,體現出西方學者的一個認識盲點,也就是把中國人等於漢人,混淆了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問題是,美國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白人是美國人,黑人也是美國人;同樣的,滿洲人認同的是中國的國家,滿洲人、蒙古人、漢人都認同是中國人。「包括毓老師(愛新覺羅·毓鋆)、葉嘉瑩,對中國學問研究深的都是滿族人。我覺得漢人很慚愧,有幾個漢人的學問能夠比得上這兩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鈞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