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男觀點:中美磨合架構新國際秩序,台獨讓台灣喪失主動權

2024-01-02 07:10

? 人氣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的台獨立場,才真正讓台灣失去主動權。(陳昱凱攝)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的台獨立場,才真正讓台灣失去主動權。(陳昱凱攝)

經過五年博弈,率先挑起貿易戰的美國認知到在當前國際、國內環境以及現有手段下無法達成快速遏制中國大陸的目標。中國大陸與蘇聯截然不同的現實導致美國發起的「新冷戰」處處碰壁,「遏中」的反噬力正在同步侵蝕美國的整體利益。這迫使拜登政府不得不改變策略,並表示美國不會與中國「脫鉤」,因為這將是「災難性」的。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也深知,儘管美國的制裁層出不窮咄咄逼人,但反擊也要避免情緒化,否則如果兩國關係惡化不止,終將衝擊自己既定的戰略目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G2回不到從前的親密關係,但也開始考慮避免陷入惡性螺旋。「全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不得不在打打停停的磨合中謀求重建一個新的互動模式和架構。在不久前舊金山APEC高峰會前夕舉行的「習拜會」,是中美關係緩和(非轉暖)的一次會面,同時也是中美共建「新關係」的一個起手式。

三年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巴以衝突、歐洲右翼化、拉美左翼化,全球產業鏈波動、第三世界特別是亞洲崛起等,這些變化不僅極大改變了中美鬥爭的外部環境,也深刻影響著雙方內部環境。新變化帶來新問題,新問題要求新策略,新策略產生新結果。在這個劇變的時代,中美關係惡化既會衝擊本已大亂的世界格局,更會讓彼此陷入零和遊戲直至兩敗俱傷。中美建立新關係既是二者及時「停損」(stop Loss)的需要,更是動盪世界的客觀要求。

但是建立「新關係」不意味著中美已經「和解」。換句話說,中美新關係是謀求新的「相處」之道,而非「和解」之道,相處是讓矛盾共存,和解則是讓矛盾弱化甚至消失。美國不會放棄遏中,還會繼續搞所謂的「小院高牆」,還會在大陸周邊繼續操作「亞太包圍圈」,還會有針對性的強化利用歐洲和五眼聯盟關係,還會謀求軍事、科技、輿論、金融霸權的可持續性。而大陸還要繼續改變國際「舊秩序」,持續推動「一帶一路」、追求科技獨立、鞏固全球供應鏈、整合東南亞及南南合作、佈局中東、深耕非洲。在雙方矛盾短時間無法化解的情況下,中美必須找到讓矛盾共存但又不會出現雙輸的共生模式。

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兩大強權,中美關係錯綜複雜、各層次矛盾極為糾纏。中美博弈牽涉的議題是全球性的,其結果將是國際新遊戲規則的重新洗牌。中美要脫離舊關係建立「新關係」,並非意味著現有的存量矛盾會消失,而是要將這些矛盾重新配置和轉化,一些衝突可以暫緩,一些矛盾可以迂回和重新定義。就像碳原子在不同方式的組合下,要麼成為石墨要麼成為鑽石。中美的戰略矛盾和競爭本質上沒有消失,但是定義與處理矛盾的方式、節奏和力度將有新變化。

具體來說,中美之間的矛盾分為非核心利益矛盾和核心利益矛盾。應對這兩種矛盾會出現不同的方式。

在本次習拜會結束不久,美國再次對中國大陸的一些企業實施制裁,中國大陸隨即宣佈對美國一些企業和個人進行反制裁。美國務卿布林肯坦言,「我們將繼續說中國不喜歡的事情、做中國不喜歡的事情,就像我認為他們將繼續做我們不喜歡的事情、說我們不喜歡的事情一樣。」但與此同時,中美軍方時隔一年多後終於實現了高層對話,美國再次延長豁免部分大陸產品關稅,而大陸則宣佈被禁四年的波音可以向中國買家交付飛機。由此可見中美矛盾多樣,處理的方式也更具彈性。該鬥的鬥,該緩和的就緩和。

不同國家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形來界定其「核心利益」,並以此作為制定戰略戰術的根本。核心利益也會有主次的變化,其中「國家安全」是所有國家最高核心利益。

二戰後,美國與許多國家產生過較為嚴重的矛盾,日本與德國曾挑戰美國的經濟霸權,歐洲曾挑戰美國的金融霸權,法國曾局部挑戰美國的科技霸權,中東挑戰的是美國的石油美元霸權,即使曾經不可一世的前蘇聯也僅在軍事、意識形態和科技方面挑戰美國。這些矛盾的共同點在於,它們只是局部挑戰了美國的核心利益。但如今,在美國的敘事中,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後的中國已經發展成為幾乎在所有方面與美國產生競爭的國家,是「唯一能夠對美國構成系統性挑戰的國家」。美商務部長雷蒙多直白的指出「中國是美國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大威脅」。美國參議院報告和拜登政府的國防戰略均強調「美國(國家安全)最大的威脅是中國」。

以美國意志為主導所建立起來的國際政經秩序讓美國長期獨享全球最優渥資源、獲取最龐大利益。該秩序對美國來說無疑是最高的核心利益。美國把大陸形容為「系統性挑戰國家」和「最大威脅」就在於它認為該秩序正事實上遭受大陸的挑戰甚至破壞。中美之間的博弈,美國是主動攻擊方,大陸是被動防守反擊方,原因就在於美國是現有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對於已經定義的威脅,美國往往會先下手為強。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告訴拜登「這個地球容得下中美兩國,我們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機遇」,但這不是今天的美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美國並不希望和其他大國平起平坐實現「全球(資源)共用」。美國人的這種觀念和行動正是大陸所定義的「世界舊秩序」。

對大陸來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核心利益,而「台灣問題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美國利用台灣問題遏中,本質上就是拖延阻礙民族復興,這與美國曾經「遏英」「遏蘇」「遏德」「遏日」的出發點是一樣的 。雖然美國曾多次做出包含「不支持台獨」在內的五點承諾,但大陸對其涉台政策的反復深感不滿,並屢次與之激烈交鋒。中美之間的許多重大問題都是台灣問題的衍生物。

過去五年中美的攻防戰除了造成「雙傷」之外還產生了兩個主要結果,其一就是彼此都更加高調的宣誓了自己的最核心利益,並展現決心積極維護。其二就是都開始避免在對方核心利益上採取可能導致直接衝突進而雙輸的手段。本次「習拜會」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中國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這是為了安撫美國在核心利益上的顧慮。而美國對台的一些行動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美軍艦穿行台海的次數創新低。美國對台軍售和軍援還在進行,但開始刻意延遲交付武器的時間,美國官員和議員訪台數量趨近於零。

包括曾在美國務院任職的葛來儀在內的三名專家在習拜會後、台灣大選前發文呼籲賴清德應該凍結台獨黨綱。在不久前的G7視訊會上,美國及其盟友的聯合聲明依然涉及台灣,但措辭顯然「簡單」了許多。雖然美國不會停止「武裝台灣」,也不可能支持「和平統一」,但以上變化說明在中國大陸最在意的核心利益上,美國的態度轉趨謹慎,對台政策的反復性降低。

中美建立新關係將避免在核心利益上發生「直接」衝突,但會利用間接衝突以及通過在非核心利益的長期較量上逐步蠶食、弱化對方的生存環境和基礎。今天的世界不存在足以讓中美握手言和的「共同敵人」和「共同核心利益」,這註定中美將進入長期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邊打邊和」的新常態。科技戰、貿易戰、輿論戰、地緣攻防將層間迭出。誰能夠把自己的問題解決的更早、更好,誰可以把自己的優勢繼續擴大,誰就能在新遊戲規則中占得先機。這將是中美新關係的全貌,世界格局將圍繞這個新關係產生革命性變化!

台灣問題是大陸「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中美新關係的建立必然會對台灣產生巨大的影響。台灣大選看上去驚濤駭浪,但或許也只是茶杯裏的風暴,因為無論侯、賴、柯最終誰會勝選,既改變不了美、歐、日的一中政策,更改變不了國際上的一中現實。無論這些政黨仇中或和中,對大陸來說或許只是增加或減少了統一的成本而已,中國大陸強調的「最核心利益」沒有發生絲毫改變。中國大陸和美國不會允許台獨成真,這是中美構建新國際關係的最大價值之一。賴清德曾經信誓旦旦喊出「台獨萬歲」「我主張台灣獨立」,但如今卻說「不必台獨」。賴的轉變,是因為他已經深知台獨是一條完全走不通的路。

有輿論強調台灣2024大選的重要性,稱其會對區域關係產生重大影響。但實際上在中美建立全球新架構的情況下,台灣大選真的能改變什麼嗎?過去兩次大選後,台灣內部陷入更多爭議和內耗,台積電被迫遷往海外,雖然高調的邀請西方右翼政客紛紛訪台灣,可是除了「口嗨」之外台灣得到了什麼實質利益?國際空間拓展了麼?誰在「盼望」兩岸出現戰爭?台灣越來越多的武器是為了滿足戰爭需要還是滿足軍火販子的需要?台灣經濟變好還是變差?「抗中保台」帶來的是真實的安全感還是虛妄短暫的快感?「仇中」讓民進黨執政更好嗎?民進黨施政詬病不斷,和大陸有什麼直接關係?這麼多的問題,台灣自己能找到答案並決定怎麼解決嗎?台灣改變了什麼,改變了誰?是台灣真的影響了世界,還是外部世界在不停的改變台灣呢?

從強迫台積電赴美建廠到出售飛機、萊豬和軍火,美國對台灣近乎予取予求,除了拿到一張張美國占優的協議之外,民進黨完全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政治上的極度自我矮化,讓民進黨面對美國毫無自主性可言。民進黨不斷強調要降低對大陸的經濟依賴,但結果卻是適得其反、不降反升。每當大陸有任何經濟動作,民進黨先是風聲鶴唳,隨即就是咒天罵地,完全沒有協商溝通的餘地。一旦大陸真的實施經濟制裁,民進黨也幾乎毫無解決的主動性和能力。

政治上完全依附美國,經濟上加深了對中國大陸的依賴,蔡英文執政的八年,台灣越來越有自主性,還是越來越喪失選擇權?事實上,民進黨恰恰用自己充滿爭議的執政,證明了台獨既不是強化台灣戰略自主性的政治力量,也不是台灣百姓可以走的路,此刻的台獨已經成為民進黨奪取權力、服務小眾權力集團(例如新潮流)的政治工具而已。

在中美政經壓力面前,執政的民進黨被鉗制的幾乎毫無緩衝空間。縱使賴清德在本次大選獲勝,他也將是一個極為弱勢的總統。一方面美國不允許台獨,二方面大陸對台獨已經越來越不耐煩,停止ECFA將是大概率事件,後續的措施將傾向以懲罰台獨為目標。三方面,選後藍白的政治聯盟將對賴清德產生巨大的掣肘作用。試問在內外環境皆不利於台獨的情況下,任性的賴清德要給台灣怎樣的選擇?他解決台灣面臨各種問題的能力會超過他「親戚的豪華工寮」嗎?

台獨毫無可能,台灣人對中華民國的認同感也越來越低,在共同政治價值缺失的情況下,台灣的未來會是怎樣?中美的博弈越是激烈,民進黨越是無法掌握台灣的命運。左右逢源根本不是台獨的選項,台灣的未來只能被中美博弈的結果所左右。

都說選舉是要選一條路,但是今天的台灣選舉,選票上是候選人的名字,但事實上只能把選票放在仇中和不仇中的票箱中。台灣很多人或許選擇不要和大陸統一,但是也越來越無法脫離台獨的囹圄。在中美新關係的大框架下,在「抗中保台」的約束下,在台獨理念政黨的治理下,台灣社會的付出只會越來越多,但是選擇的空間卻似乎只會越來越少。

2024台灣大選,這個茶杯裡的風暴,平靜看待即可。

*作者為職業畫家、評論家。現居北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