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誤診 小心「結節硬化症」上身

2015-05-13 17:52

? 人氣

世界結節關懷日前夕,由罕見疾病「結節硬化症」病友組成的樂團Manbug熱情演出,呼籲更多病友站出來接受治療。(余志偉攝)

世界結節關懷日前夕,由罕見疾病「結節硬化症」病友組成的樂團Manbug熱情演出,呼籲更多病友站出來接受治療。(余志偉攝)

罕病結節硬化症病徵多樣  國內有四分之三患者未就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伯軒出生58天時,我帶他去醫院看臉上的溼疹,也順便讓醫師看看伯軒身上的白斑,當時看診的是一名小兒神經內科醫生,他看了那白斑,就幫我們安排腦部超音波跟心臟超音波檢查。」伯軒媽媽回憶,那時候覺得很納悶,明明帶孩子來看濕疹,為什麼要照超音波?檢查結果發現,伯軒心臟已經長了一個橫紋肌瘤、腦裡面也有結節。原來,他罹患的是一種罕見疾病「結節硬化症」,皮膚上的白斑只是這個疾病的諸多症狀之一。

世界結節關懷日記者會,世界結節硬化症權威教授Jozwiak。(余志偉攝)
世界結節關懷日記者會,世界結節硬化症權威教授Jozwiak發表這種罕見疾病的病徵。(余志偉攝)

結節硬化症是一種基因變異所導致的疾病,患者在許多組織都可能有細胞不正常生長的可能,在全身各處器官產生結節。國外文獻資料顯示,約莫每6000名到10000名活產胎兒就可能有一人罹患此症,不過依據健保資料顯示,台灣結節硬化症就醫人數不到500人。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陳沛隆醫師表示,由於結節硬化症病徵可能發生在不同的器官,如果沒有好好的把這些器官的病徵綜合起來去判讀,很多人因此被延誤診斷;若根據世界上的預估,一萬人當中會有一個結節硬化症病人,台灣推估可能有超過2000名患者,因此可能還有4分之3的病友並未得到正確的診斷或就醫。 

結節硬化症的治療與細胞比較圖。(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提供)
結節硬化症的治療與細胞比較圖。(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提供)

 醫師:病患與各科醫師協力   結節硬化症不漏接

結節硬化症影響多個器官,疾病表現非常多樣化,從胎兒出生前、一直到成長過程、成人,各個階段都可能持續有新病灶出現。例如,部分患者還在胎兒階段,心臟就已經產生腫瘤。95%患者會出現皮膚血管纖維瘤,或是白斑、像青春痘或是疤痕般的痘或疤、鯊魚樣的皮膚等。此外,患者腦部病灶也可能造成癲癇、影響智力與身體成長。一旦病灶發生在肺臟會造成咳血、氣胸,發生在腎臟會佔據原有細胞的生長空間,造成腎功能低下、出血,嚴重情形甚至需要洗腎。

世界結節關懷日記者會,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醫師陳沛隆。(余志偉攝)
世界結節關懷日記者會,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醫師陳沛隆指出結節硬化症可能被誤診的原因。(余志偉攝)

目前醫界已知 TSC1 及 TSC2 兩個基因的致病變異點會造成結節硬化症,大約80%結節硬化症患者可以在這兩個基因上找到致病原因。估計有3分之2病患是新發生的基因變異造成,另外3分之1則是父母之一本身也是結節硬化症患者而往下一代遺傳。不少人發現孩子罹病後,不敢繼續生育。

從家醫科、皮膚科、小兒科、胸腔科、腎臟科、泌尿科、眼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心臟科、復健科、精神科、基因醫學部、牙科,甚至婦產科都可能碰到結節硬化症病患。需要病友與各個領域醫師,共同把關。民眾一旦發現有皮膚白斑合併有癲癇等症狀,應及早就醫;在治療上面藥品陸續開發,各領域醫師一旦發現有疑似患者,可以正確診斷、盡早治療,讓過去的罕見疾病可以得到妥適治療。

世界結節關懷日記者會,病患組成的樂團Manbug演出。(余志偉攝)
世界結節關懷日記者會,由病友組成的樂團Manbug演出,用勇氣與音樂對抗病魔。(余志偉攝)
世界結節關懷日記者會,病患及家人出席分享故事並宣傳。(余志偉攝)
世界結節關懷日記者會,病友及家人出席分享故事並宣傳。(余志偉攝)

協會病友家屬相挺  對抗結節硬化症不孤單

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魯賢龍理事長表示,除了醫療需求,結節硬化症病患因為臉上的血管纖維瘤以及不定時發作的癲癇,讓他們的求學路以及人際交往比一般人面對更多障礙,也因此,有了協會,病友家屬們可以互相加油打氣、經驗分享,成為抗病路程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今年世界結節關懷日(5月15日)前夕,不僅台北101大樓同步響應,在當天晚上打出「結節藍」的燈光,病友與家屬們特別向治療結節硬化症的多科醫師們致上謝意,協會希望透過這樣的感謝與宣導,讓大眾及醫師們可以更加認識結節硬化症,使還未被確診的病人可以獲得治療的機會,同時在記者會中協會也與醫師、志工們定下年度目標,期待在明年的世界結節關懷日時,再讓國內100位以上患者接受診斷與治療。

世界結節關懷日記者會,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理事長魯賢龍。(余志偉攝)
世界結節關懷日記者會,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理事長魯賢龍說明世界響應共點「結節藍」。(余志偉攝)

患者周伯軒感謝卡照。(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提供)
患者周伯軒的感謝卡,現在他已在樂團表演。(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提供)

周伯軒出生58天被確診  靠音樂走出一片天

伯軒在出生後58天被發現皮膚有白斑,臉上也有濕疹的問題,起初伯軒的母親是因為濕疹問題而把伯軒帶去醫院檢查,幸運的是,看濕疹的醫師一看到伯軒臉上的白斑,就立即幫伯軒安排了腦部與心臟超音波和核磁共振。伯軒的媽媽說,當時也不明所以,醫師安排這樣的檢查就去了,那時候的伯軒才出生不到兩個月,檢查後就告訴他們伯軒有可能得到了名為「結節硬化症」的罕見疾病,再經進一步確診後,醫師宣布這個病必須和伯軒走一輩子。

對伯軒來說,最辛苦的經歷是在國小和國中,那時候的孩子還不懂事,沒辦法同理心及理解什麼是癲癇,伯軒在國中時癲癇發作也較頻繁,醫師說,孩子在青春期因為賀爾蒙的關係,可能是發作的高峰期,一天也可能發生好幾次的大癲癇。自今伯軒的癲癇發作累計次數也有近上萬次,癲癇會在走樓梯時發作,也曾經在浴室裡發作。在浴室發作時,伯軒媽媽當時甚至都顧不得搬不搬得動75公斤重的伯軒,一心只想趕快把伯軒帶離濕滑的浴室。在校時,同學們也會模仿伯軒癲癇發作的樣子來取笑他,這間接影響伯軒的人際關係,而伯軒也不清楚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只能用憤怒來回應。

因為《一首搖滾上月球》紀錄片的關係,讓伯軒發現他也可以用音樂來改變生活。現在的伯軒找到新的生活重心,他與協會裡另一個孩子一起組成樂團Man bug,每周的吉他課程與練唱,讓他可以和伙伴們一起用音樂在台灣各地進行公益演出,用音樂來傳遞他們的聲音,除了讓世人更認識這個疾病外,也從中建立起對自己外表與能力的自信感,把他在青春期的精力、活力放在音樂、歌唱中,唱出他不一樣的人生。

患者李怡瑄感謝卡照。(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提供)
患者李宜瑄的感謝卡,感謝醫生讓瑄瑄有勇氣面對未來。(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提供)

跟著家人走出來  李宜瑄醜小鴨變天鵝

宜瑄未出世時,經醫院婦產科的超音波檢查發現宜瑄有心臟橫肌瘤,在六個月大時出現「點頭性癲癇」症狀,且身上有白色色斑,通過上述這三點病徵讓醫師確診宜瑄為結節硬化症患者。隨著「結節硬化症」的病名所帶來的是醫師宣判「這個病沒有藥可以救」,這一句話更將李爸推向深淵谷底。

李爸說「如果有藥可以醫,那麼即使藥再貴,也有個方向和目標可以去努力」,但對於結節硬化症來說,答案是否定。李爸說,「父母若走不出來的話,孩子就永遠只能待在陰暗角落。」回憶起宜瑄剛被確診的那段日子,李爸每天看妻子一回家就流淚,哭完又再去上班,這樣日復一日的循環,直到多年後遇見病友團體才讓李爸、李媽重返陽光。

患有結節硬化症的孩子們在學習之路上,需要花費比別人更多心與力,除此,李爸更希望宜瑄能學會「調整」,因為宜瑄成長的道路上免不了必須獨自面對異樣眼光,調整心態、樂觀面對更是必須學會的課程之一。漸趨成熟的宜瑄,某天在家庭聚餐時,對著皮膚好、長得又漂亮的表妹說,你如果挑食會像我一樣醜,同學們也都這麼說我。這句話深深刺痛了在座的父母,光想到這裡,就不難想像他平時所遇到言語上的欺侮。

患者楊智皓感謝卡照。(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提供)
患者楊智皓的感謝卡,他小時候因發燒差點被當成腦膜炎。(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提供)

楊智皓烘焙愛的麵包  為媽媽及病友打氣

智皓在出生一個半月的時候,因為感冒發燒的關係,加上有抽筋的現象,被父母帶去醫院進行檢查,起初醫師朝著腦膜炎的方向去治療,然做了一些檢查後,發現腦部有鈣化點,才進一步檢查而被確診為結節硬化症。

結節硬化症常見的外顯特徵在皮膚,嬰兒時期的智皓臉上看不出有纖維瘤,3歲多後臉部纖維瘤漸趨明顯,本來只是像雀斑一樣大小,後越來越大顆,宛如青春痘一般。幼兒園時期的智皓常因為這樣的問題被其他孩子捉弄取笑,好在樂天的智皓說,「既然都已經發生了,接受它就好。」回想起臉上一顆顆如青春痘般的結節,智皓說,在臉上的結節也許因為發育的關係,於青春期時成長得很快,當然也有經歷過被同學批評外表的日子,但只要用正向去思考,加上生活中有醫師的幫忙,與家人的悉心照料,結節硬化症對外表的影響就變得不那麼令人難過。

有時候,樂天知命的智皓聽到媽媽自責生下患有結節硬化症的他,他就會對媽媽說,「這種事情都是註定好的,沒有得選擇,畢竟生下什麼樣孩子的事情也不是自己能決定的。」現在的智皓有屬於他自己的事業,每天都會前往麵包店工作,已經在烘焙業專研了三年,期許未來能在烘焙業發揮所長,將這份對於烘焙的喜歡和愛,分散給所有愛他與他愛的人們,智皓正用他自己的力量解開結節硬化症,讓幸福不罕見。

節結硬化症病友君君故事影片。(台灣節結硬化症協會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