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凱專文:史景遷縱橫中國,投身歷史文化的虎穴

2023-10-09 07:00

? 人氣

史景遷(Jonathan Spence)(YouTube截圖)

史景遷(Jonathan Spence)(YouTube截圖)

史景遷的《中國縱橫》是一本光彩耀目的學術雜燴,經過他本人精心的排列組合,把他散在研究學報、文化刊物、為人題寫的序跋論文,以及懷念老師的紀念文章,整合成書。全書分成五個部分:中西文化交流、儒家理論和國家權力、中國的社會歷史、革命中國,以及懷念恩師的教導,可謂包羅萬象。有趣的是,從這本書不但可以窺知史景遷學術研究的方向,還可從中體會他一生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動機與旨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仔細閱讀書中收羅的文章,可以發現,史景遷研究中國的學術歷程,與西方漢學認識中國文化的歷史軌跡,可以相互印證,是息息相關的。他在「導言」中特別提到,早期歐洲的兩位學者,盡畢生之力研究中國文化,為西方漢學研究鋪磚蓋瓦,然而由於資料匱乏,對漢文的隔閡,使得鑽研過程如盲人摸象,完全不得要領,成果則錯誤百出。克路士(Gaspar da Cruz)的《中國志》與巴耶爾(Theophilus Siegfried Bayer)的《漢語博覽》,雖然屬於篳路藍縷的開山著作,從今日的學術視野回顧,其中對中國歷史文化充滿了誤解,難以作為現代學術學習典範。但是,這些早期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西方學者,在困學求知過程中,顯示了百折不撓精神,卻讓史景遷感動不已,為了瞭解中國人的生活環境,以及中國文化追求的美好境界,不再畏懼漢字文化的奧妙與艱深,敢於不顧身家職業的前途,專心投身中國史研究,勇探中國歷史文化的虎穴。

史景遷的研究領域,以中國傳統的說法,是清史與近現代史。從世界史的角度而言,則是十六世紀末以來早期全球化的開展,近代西方殖民霸權的崛起,與中西文化碰撞所造成的歷史洪流與激蕩。史景遷出身書香家庭,早期在英國的學術訓練,以及他對文學寫作的興趣,為他奠定了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礎。他研究中國史,接觸近代漢學研究的中外碩儒,如直接受教於房兆楹、芮沃壽夫婦、費正清,並私淑阿瑟•韋利,培養了中西文化相對反思的能力,對西方企圖認真理解中國的知識歷程,有一種歷史的同情,也是他總能站在中國人的立場,感受困於歷史文化巨變的衝擊、創傷,與敢於革命的激情。

《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本書學術性最強、研究最深的章節,是「社會百態」部分,分別探討了傳統社會的食、藥、稅、鴉片,不但資料翔實,而且論據清晰,是研究論文的上好佳作。書中最引人入勝的,卻是第一部分論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篇章,因為視野廣闊,取材具體而特殊,對中西文化碰撞的歷史過程,呈現得歷歷在目,而且發人深省。最令人感到學術傳承的溫馨,則是最後部分,涉及回憶與紀念恩師的章節,讓你覺得文化學術的傳承有序,中外一律,就像韓愈在《師說》中說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作者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集古學社社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