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尋求庇護者在英國遭遇的困境:噩夢、無助感與生活拮據

2023-09-07 15:12

? 人氣

2021年底,羅森入住了內政部提供、由酒店改裝的庇護宿舍。 幸運地的是他在宿舍當區的家庭醫生處獲得註冊, 得以接受抑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PTSD)方面的治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他說,每當庇護宿舍職員來訪或要求進入房間進行日常維修,砰砰拍門,往往把他嚇得心慌,久久無法平靜。

事後多次向職員反映拍門和摔門會觸發病情,要求對方先打電話才上門,卻遭駁斥。 他們對我說:「心理問題是胡說八道。」 其後,在律師和個案工作員協助下情況才有改善。

曾在英國尋求庇護的港人艾文說,當他住在內政部庇護宿舍時,屢屢有職員因懷疑存在違規活動或需要進行維修在無通知下闖進或搜查房間,觸發他恐慌發作,嚴重至要到急症室求診。

縱使宿舍職員看來僅是例行巡查工作,也會讓他受到刺激,聯想到之前香港的被捕的經歷及恐懼。「整個人變得驚恐、擅抖、想嘔,控制不了自己,很怕自己會做傷害自己的事,」 他說。

他說,像他這樣的尋求庇護的人,很需要一個確保自己安全的私人空間。

艾文說,他已獲難民身份,搬離宿舍,但一兩周內仍會收到在尋求庇護的朋友電話,因為同樣遭遇尋求幫忙。 有時他會整夜陪伴他們聊天,安撫他們的情緒,或者協助他們找其它地方暫住,脫離觸發驚恐的環境。

「現實中,(宿舍外判商)完全沒理會他們在精神健康上的需要,」他說。

英國內政部就報道回復BBC中文時指, 尋求庇護者一抵達英國後,就可獲醫療和社會服務。 「我們有與 NHS、地方政府和外判商密切合作,確保尋求庇護者能獲得他們所需的支援;而外判商有義務遵守既定標凖,確保其所接待人士的安全和福祉。」

當局也指,英國一直有向真正需要保護、通過安全合法途徑申通的人士提供庇護,並因此而自豪。2015年以來,英國已向近50萬人提供庇護,包括來自香港、敘利亞、阿富汗和烏克蘭的難民與其家人。

倫敦大學學院精神病學系教授、海倫班伯基金會名譽醫學主任卡托納(Cornelius Katona) 指,創傷後壓力症(PTSD)的主要臨牀徵狀包括過度警覺、逃避和再次身歷其境的症狀。

他說,在庇護宿舍裏,很多周邊環境因素,引發PTSD症狀,如經常會有人搜查、被捕或被帶走。 他也見過許多患PTSD的尋求庇護者,出現驚恐發作、冒汗或心跳加速等症狀,要到急症室求診。 他說,他們的會經歷一種「認為自己快要死了」的感覺,「令人極為不快,本身就是一種二度創傷。」

卡托納另指,英國基層系統備有優良精神健康護理,但輪候時間長,經常供不應求,而「專為尋庇護者提供的服務,就更加參差不齊」。 有些會主動接觸尋求尋庇護者,向他們提供服務,了解他們的精神健康需要,但能否獲得這些服務就如買彩票。

卡托納指,內政部正在嘗試回應在尋庇護人士中普遍的創傷狀況,讓公眾更加「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但同時,當局也在推出營造「敵對環境」的庇護政策,兩者「根本存在衝突,要並行非常困難」。

這兩年,在英國等待內政部審批的庇護個案,愈積愈多。 截至今年3月底的官方數字顯示,正等待初步決定的個案連家屬達到超過17.2萬人,是2021同期的2.5倍多。

卡托納指,這部分是跟新申請增加有關,但「更大的原因是內政部審批程序延遲」,而當更多尋求庇護者的等候愈久,住宿需求便日增,更多人要入住不理想的臨時住宿,如不能煮食的酒店甚或軍營。

他說,尋求庇護者要在條件不佳的住宿逗留更長時間,經歷更長時間的不確定,心理壓力也會增加。

為保護受訪者身份, 文妮夏,羅森和艾文均為化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