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得台灣者得天下機遇不再

2023-07-18 07:10

? 人氣

2023年7月7日,中國總理李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財政部長葉倫會晤。(美聯社)

2023年7月7日,中國總理李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財政部長葉倫會晤。(美聯社)

布林肯、葉倫、凱瑞接連訪問北京,中美關係緩和了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國交手哪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只能說,從氣球事件以來的雙方緊張關係開始解凍,或許解凍的速度有點快,但事情的本質沒有變。事情的本質是什麼,是兩強爭霸,可是兩強又不想直接交鋒,於是盟國和夾在中間的小國都慘了。

春秋時晉楚長期爭霸中的一個片段: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稱霸,晉文公死後換楚莊王問鼎中原,邲之戰讓楚莊王一戰而霸。晉國敗了但仍然是中原諸侯盟主,楚莊王想要跟晉國打一仗決輸贏卻師出無名,於是使出一招——派申舟出使齊國,指示「不要向宋國借道」,又派公子馮出使晉國,指示「不要向鄭國借道」,也就是經過別國國境卻不照會。問題在於,申舟曾經在一次諸侯圍獵場合時當眾羞辱宋國國君,申舟知道自己必死,可是君要臣死他不能不死。果然,宋國逮捕申舟並將他處死,楚莊王迅速發兵伐宋,包圍了宋國都城。

宋國向晉國告急,晉景公有意發兵往救,大夫伯宗說:「不行,我們鞭長莫及,而且楚國氣勢正旺,所謂得天時,晉國雖強卻不能違天,國君姑且等待楚國氣勢消退再徐圖後進。」於是派解揚為使節去宋國,告訴宋國:「晉國大軍即將到來,切勿投降楚國。」解揚經過鄭國時被逮捕,送到前線楚軍營中,楚莊王重重賄賂他,要他對宋國喊話「晉軍不會來了」,解揚不答應,講到第三次才點頭。登上樓車對城內喊話,解揚仍然喊說:「晉軍已經動員前來,你們要堅持守城。」結果,宋國守了九個月,城內糧盡乃至於「易子而食,析(拆開)骨而爨」的地步。

故事往後發展非常戲劇化,但非本文主旨不贅。本文重點在於,大國為了師出有名,什麼招數都可能使出,前述故事中楚國犧牲申舟、晉國犧牲解揚的行為,即使今天都令人難以想像,但大國為了自身利益,就是做得出來。至於大國是不是預謀,通常可以從它的下一步行動看出來,前述故事中有一個場景:

楚莊王獲報宋國殺了申舟,甩開衣袖起身,侍者追到庭院才送上鞋子,追到宮門之外才宋上配劍,追到市場才讓莊王上戰車,楚軍很快攻進宋國,包圍宋都。

《左傳》這一段非常傳神的顯示了楚莊王完全料中情況發展,而且大軍根本是早有準備要好好打一仗,否則怎麼可能「圍城九個月」?同時,大國犧牲盟友/小國可以硬著心腸九個月,看著盟友「易子而食,析骨而爨」。

眼前擺著的例子就是烏克蘭,烏克蘭已經抵抗到今天這個地步,北約並非「鞭長莫及」,但就是不讓烏克蘭加入,因為不願跟俄羅斯開戰。而美國集束彈又不許烏克蘭用到俄羅斯領土更是居心叵測——只能用在烏克蘭,豈不是陷烏克蘭人民於百年災難(柬埔寨總理的證言)。

然而,身處兩強爭霸的暴風眼卻是危機也是機遇,就拿春秋歷史為借鏡,鄭、宋都是當時夾在兩強當中,並且承受戰禍最多最重的國家,鄭國持「誰稱霸就依附誰」的戰略,因此遭到兩強輪流攻伐(因為情勢會消長),而宋國則出了兩位傑出外交家,兩次促成晉楚弭兵,而能幾十年沒有戰爭。

台灣今天就處在美中爭霸的暴風眼,因此有「得台灣者得天下」的說法,而既然我們本身無力脫離這個暴風眼,就該運用智慧想出方法,以我們擁有的條件(例如半導體產業)促成兩強「弭兵」,那肯定好過因擁有半導體產業而「懷璧其罪」多多。

這個「機遇」可能稍縱即逝,因為兩強爭霸的標的會改變,哪天台灣不再是地緣政治熱點,國際不理台灣了,這個「機遇」就消失了。那時候,將只有一方會記恨「你上次幫了對方」,而另一方卻「鞭長莫及」!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