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專家談死刑:廢死讓民主台灣更不像中國政府、不像習近平

2023-05-26 18:30

? 人氣

廢死的未竟之路

現階段有不少台灣人反對廢死,而台灣政府常以「民意」為由說明為何無法立即廢死。死刑也成為某些政治人物煽動選民的工具,對此,ECPM的切努哈贊回應,政治領袖應該反應現實狀況,而不是用死刑來實現政治目的。他說,有很多論點可以支持廢死,但支撐死刑背後的論點卻只有「復仇」。他認為,死刑終究無法替被害者家屬帶來真正的療癒,也無法嚇阻犯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隨著台灣2024年總統大選將至,部分有意參選總統者主張,如果當選就要「槍擊所有死刑犯」;甚至有團體提出公投案,主張應於判決後6個月內執行死刑。

「說實在的,人權並不是大家遵守的價值,很多人權議題事實上是大家反對、討厭的價值。」林欣怡告訴DW,台灣社會應該好好討論「人權到底可不可以公投」,明確地去思考什麼樣的議題可以公投,否則一旦開了先例,「對台灣的民主跟人權有很大很大的影響」。

林欣怡形容廢死倡議者可以說是「壓力最大、也是最勇敢的一群人」。亞太反死刑網絡召集委員科瓦爾(Sara Kowal)致詞時也提到,亞洲人權工作者遭遇的騷擾與迫害越來越嚴重,不容忽視。

林欣怡引述台中捷運事故罹難者、已故人權倡議者林淑雅的話:「我們覺得唯一可以跳出政治意識泥淖的,就是堅持人權這個概念,盡可能去取得所有質疑者的諒解。」她強調,不會放棄對話的機會,期待有一天台灣乃至於亞洲,能夠成為沒有死刑的地方。

冤案的可能

開幕式還請來了台灣死刑冤案平反者蘇建和,向來自14個國家的廢死倡議者和人權團體等各界人士,分享他的故事。

「我被羈押了11年半,然後還戴了2公斤的腳鐐11年半……也飽受被刑求的痛苦,當時卻沒有辦法接受治療。更遑論我被死刑確定的時候,它所帶來的壓力,非常的殘酷跟不人道。然而這些事情都是因為……我這件案子是誤判所造成的。」

1991年,19歲的蘇建和因故捲入一樁命案,在警方刑求下被迫認罪自白,但此案的司法程序存在諸多爭議,台灣歷任法務部長皆未簽發死刑執行令。纏訟了21年,蘇建和沉冤得雪;酷刑與誤判帶來的身心傷痛,卻無法輕易抹滅。他說:「死刑不該建立在仇恨跟對立上,更不應該將殺人這件事情視為理所當然。」

冤案的存在,顯示司法可能錯判,這是台灣廢死倡議者的基本主張之一。但除此之外,台灣身為亞洲的民主典範,能不能在人權議題上負起更積極的推動責任,展現民主價值?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