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孔乙己」世代的悲哀:高等教育光環不吃香,大學生納悶好工作在哪?

2023-05-18 19:10

? 人氣

中國國家統計局本周公佈,4月該國24歲以下青年失業率首度突破20.4%。(AP)

中國國家統計局本周公佈,4月該國24歲以下青年失業率首度突破20.4%。(AP)

中國國家統計局本周公佈,4月該國24歲以下青年失業率首度突破20.4%,幾乎是全國失業率的四倍。今年夏季就業壓力將更嚴峻,預計有破紀錄的1158萬名應屆大學畢業生湧入勞動市場。儘管出口數據反彈,3月份出口大漲14.8%,4月份8.5%成長,但失業率激增凸顯勞動市場容納新血有多吃力,失業率上升也加劇年輕人對自己的職業和社會經濟地位的沮喪和焦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網站17日刊出英國雜誌《旁觀者》(the Spectator)編輯俞小丹(Cindy Yu)分析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就業市場的結構性問題。她指出,青年失業率創歷史新高的情況背後原因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下,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找不到符合期待的工作。

俞小丹認為,看得出來中共當局亟欲解決年輕人就業困難。然而當局的做法是,宣揚大學畢業生應考慮體力勞動和藍領工作,甚至有地方政府祭出類似毛澤東時代「上山下鄉」的政策,真的能夠從根本解決問題嗎?

2023年4月1日,中國河北雄安街頭一景。(美聯社)
2023年4月1日,中國河北雄安街頭一景。(美聯社)

孔乙己世代的悲哀

俞小丹指出,中國年輕人開始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價值。兩年前,河南中煙公司稱其工廠1/3新員工擁有碩士學位時,網友納悶討論:「捲菸草還需要碩士學位啊?這些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不是浪費在流水線上嗎?還是考慮到國有煙廠的工作保障和薪水——每月約人民幣8300元(約新台幣3萬6000元),而畢業生平均每月人民幣5800元(約新台幣2萬5000元)——相比下做出明智決定?」

那時很少人意識到青年失業率高漲的徵兆。如今網路上,失業的中國年輕人自嘲是魯迅短篇小說的同名主角「孔乙己」──落榜的悲劇「讀書人」,受科舉制度毒害,最終不為社會所接納,遭到未受教育群眾的嘲笑。一個世紀後,中國Z世代哀嘆所受的教育,反而阻礙他們適應中國黯淡前景的能力,他們將這股潮流稱為「孔乙己文學」,並將其改編成歌曲和漫畫。

3月16日,「央視」也加入了網路上的孔乙己熱潮,以〈正視「孔乙己」背後的焦慮〉社論點評,稱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困境,是因為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不願靠勞動改變自身的處境。社論內容疑似指責年輕人眼高手低,不願「吃苦」、脫下「孔乙己的長衫」。

2020年,中國考生戴著口罩參加「高考」大學入學考試。(AP)
2020年,中國考生家長戴著口罩參加「高考」大學入學考試。(AP)

可以預見年輕人不服氣地反駁。「搭上整個青春年華且帶拐彎,再歷經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煎熬,成為小鎮做題家一枚,再再通過種種考試,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獲得的學歷,別人看不上,自己卻無法不珍惜。」一位博主在社群平台發出這段貼文後遭到審查:「經濟下行,就業形勢嚴峻。與其讓孔乙己脫下長衫,不如讓皇帝先脫下新裝!」

上週,「#脫下孔乙己的長衫你會做什麼」話題在微博熱搜上掛著,引起不少年輕網友的抱怨:「服了哎……希望國家不要再灌輸什麼『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了,卷到長大讓你孔乙己脫下長衫,父母還在期待你能有所成就,自己卻要接受現實。」

說到底「小鎮作題家」苦尋符合理想的工作,何錯之有?文學界的學者能共情當代孔乙己的悲哀。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指出:「我讀《孔乙己》最大的體會就是,在孔乙己身上看到了自己,魯迅的《孔乙己》顯示了知識份子的自我評價與社會評價有著巨大差距。當代青年和孔乙己發生共鳴,就是從中看見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尷尬地位。」

當局著急解決青年就業問題,但方向不對

北京當局對這狀況當然著急,撇開對總體經濟狀況的擔憂,社會群眾的不滿也可能轉化為示威的星星之火。1989年,人們對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失望,成為天安門抗議的火種。去年11月,白紙革命示威活動混合對清零政策和習近平長期執政的不滿,已經讓執政黨非常不安。

因此中國政府想方設法解決青年就業困難。今年3月,中國時任總理李克強承諾創造1200萬個城鎮就業崗位;一個月後,國務院祭出15項解決青年失業問題的措施,其中包括僱用24歲以下登記失業人員的公司可獲得一次性獎金,以及在國有企業和部門至少新增100萬個實習名額。

上週當局還廢除了就業登記證,這是中國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留,過去若沒有國家批准,任何中國畢業生都不能找到工作,而在當今就業危機中,廢除就業登記成為簡化求職過程的方式。廣東省政府甚至啟動計畫,預計到2025年派遣30萬畢業生志願參加「鄉村振興」項目,「扎實做好支教、支農、支醫和幫扶鄉村振興工作」。這些政策很快被視為毛澤東「上山下鄉」計劃的復興。

2023年4月,北京市民參觀書展。中國教育。中國升學。(美聯社)

俞小丹指出,從毛澤東主義汲取解決現代社會問題的靈感,從來都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暴露政府缺乏想法。由於手頭沒有答案,中國官員往往會求助於舊觀念和他們年輕時經歷的計劃。但從根本上來說,目前中國勞動市場的問題在於供需不匹配,官方數據顯示,去年秋天,資方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比前一年還少12%,而求職人數則幾乎多了一倍。

她分析道,中國經濟早在COVID-19之前就邁入放緩,但疫情大流行後,封城、收緊對產業與市場的控管等因素,導致青年失業率急劇上升。當時,中國各地中小企業營收受到封城等措施重創,這些企業通常占城市就業人數2/3左右。同時,北京對房地產、科技和教育行業的打壓,導致這些雇主大規模裁員,科技業的影響尤為明顯,科技巨頭阿里巴巴去年就裁員至少1萬5000人。

她並指出,全球經濟不景氣、中國與西方的外交關係惡化,讓處於地緣政治前線的科技公司華為去年幾乎沒有招到人。據中國財經雜誌《財新》報導,中國100強企業中有將近2/3都削減了對應屆畢業生的開缺。

中國經濟,阿里巴巴。(美聯社)
中國阿里巴巴。(美聯社)

高等教育勞動力的供需失衡

俞小丹指出,高等教育勞動力的供需失衡背後,是中國中產階級乃至於整個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期待。1990年代,中國大學生擁有工作保障,畢業後會被國家分配就業(通常是到偏遠的城鎮上崗)。2000年後,大學教育仍然是找到高薪工作的墊腳石。高等教育讓農村學生有機會遷戶籍到大城市,最近一項研究也顯示,男大學畢業生收入增加潛力為17%,女大學畢業生則是12%。

讀書是脫貧之道的想法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中國幾個世紀以來的科舉制度向社會灌輸且鞏固了教育的價值。從理論上講,科舉是窮人翻身的途徑,儘管在實踐中,富人不論在科舉考試還是獲得職位上都占優勢。即使舊科舉制度已經廢除,今天的中國家長們仍俗稱高考為「考狀元」。這種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使中產階級的孩子不斷「內卷」,然而苦讀到最後,教育成本不斷上漲,卻發現無人能出人頭地。

俞小丹指出,中國大學生越來越多,政府數據顯示,去年高等教育的入學率為59.6%,比10年前多了一倍。碩士人數也幾乎翻倍,2012年約43萬,2021年已有70萬人。今年的畢業生人數也將再次打破記錄──6月份將有1200萬人完成高等教育。

2020年11月5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CIIE) 上,戴著口罩的遊客走過澳大利亞葡萄酒和其他農產品的展示區。(美聯社)
2020年11月5日,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CIIE) 。(美聯社)

崇拜高學歷的不僅僅是父母和企業雇主,學生們也和孔乙己一樣相信它是改變生活的力量,並期待能與上一代人一樣,畢業後享受舒適或賺錢的辦公室工作。現在,他們中的許多人認為現狀難以忍受。中國製造業長期缺乏技術勞動力,當局估計到2025年,將有近3000萬個製造業工作崗位空缺,而中國少子化將讓問題雪上加霜。但這些並不是數百萬高等教育失業者想要的工作。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失業率更高,以及為何越來越多人繼續考研究所,寧願留在學校也不願從事不符合理想的工作。許多「孔乙己」希望獲得穩定的辦公室職位,尤其是公部門「鐵飯碗」。今年,有150萬人參加進入官僚機構的招聘考試,僅為了競爭3萬7000個職缺,超低錄取率創下紀錄。

2022年5月26日,中國共產黨博物館。(美聯社)
2022年5月26日,中國共產黨博物館。(美聯社)

世俗對高知識分子的期待,與高知識分子對自己未來的期待,逐漸與勞動力市場的現實脫節。中國政府能否在惡化為更嚴重的社會問題之前解決?俞小丹指出,為年輕人創造更多工作崗位,需要的不僅僅是自上而下的指令。中共必須先恢復私營公司的信心,這些受清零和當局監管打擊的公司,能提供整個城市80% 的就業機會。

她也指出,當局應改善私人企業最嚴重的過勞問題,例如臭名昭著的「996」工作模式,這才有助於吸引畢業生到這些公司工作,在許多情況下,保護勞工權益甚至不需要修法,只需要嚴格執行被忽略的法律規範,「畢竟,政府工作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傳說中的超長午休時間、午睡時間和其他津貼。」

她總結道,儘管新興產業的就業市場有較熱絡的跡象,像是再生能源等高端製造業的就業人數,同比成長了20%,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正在大城市開設3萬名應屆畢業職缺。但重要的是求職者、父母和雇主對高學歷的態度,今天的大學教育終究不是科舉考試,畢業生還有其他方法可以獲得成功,即使這意味著要從流水線上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