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廣島峰會四大看點:角色變遷、俄烏終局、應對中國、核不擴散

2023-05-18 17:11

? 人氣

2023年4月20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東京的記者會上談到5月19日開幕的廣島G7峰會。(美聯社)

2023年4月20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東京的記者會上談到5月19日開幕的廣島G7峰會。(美聯社)

本周五(5月19日),七國集團(G7)領導人將齊聚日本廣島舉行峰會,會議為期三天。通過峰會前已經舉行的財長會和外長會,再加上各領導人的近期表態,或可一窺本次峰會的主要看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領導人的會談將涵蓋從人工智慧到能源危機等各個方面。在場內,議題將主要集中在俄烏局勢和中國問題。在場外,日本試圖通過帶領西方領導人訪問核爆點,激發他們推進去核化的行動。

此前外界一度認為美國總統拜登將因為美國國內面臨債務上限談判僵局,而不能親赴廣島,但最終拜登還是決定出席會議。路透社援引美國官員稱,拜登的日本之行希望傳達一個信息——華盛頓可以在支持烏克蘭的同時,還能保持在印太區域前所未有的投入力度。

G7的角色變遷

七國集團(G7)最早發端於1975年,最初只有六個國家。當時法國總統德斯坦和德國總理施密特,組織另外四個西方的工業化大國——美、英、意、日,在巴黎近郊的朗布依埃城堡開會,當時這些工業國面臨的問題一如現在——失業、通膨、能源危機。第二年再開會時,加拿大也加入其中,七國集團正式形成。

七個國家都有兩大特點:經濟發達、民主體制。按照這個標凖,西班牙原本應該能有一席之地,其經濟規模一度超過加拿大。

雖然G7最終還是在1998年擴展為G8,但新成員並不是西班牙,而是俄羅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似乎走上民主化道路,再加上其舉足輕重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力,成為這個大國集團的一員。

峰會
G7領導人在德國召開峰會。

俄羅斯的成員資格維持了16年,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後,它被排擠出這個大國俱樂部。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峰會上,圓桌旁落座的其實有九個人,因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增加了歐盟委員會和歐洲理事會作為常設非正式成員。

G7與其說是一個國際組織,不如說它是一個俱樂部,沒有常設機構,不基於國際條約,而是定期開會,發佈公報,形成一種議事規則。它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協調各大工業國共同抵禦全球性的經濟問題。

當一場更大的經濟危機來臨時,G7(當時還是G8)突然顯得力不從心。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決定召集更多國家的領導人到華盛頓開會,以更好地協調應對這場全球性危機——G20應運而生,一個包括中國、印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二十國集團。

G20成立後的十多年,G7的角色受到質疑,這個「富國俱樂部」代表性越來越弱,成立之初,七個國家堪稱巨頭,佔據的全球經濟超過70%。半個世紀後,他們的經濟佔比縮減到40%,甚至有機構統計認為「金磚五國」(中、印、俄、巴西、南非)的GDP佔比已經超過G7。

相比之下,G20似乎是一個更理想的國際間協調平台,這20個國家佔世界經濟的80%以上,佔國際貿易的75%,佔世界人口的60%。

但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和西方的對立加劇,G7和G20的角色隨之突然改變。

G20,因為中國和俄羅斯的存在,在俄烏等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而陷入僵局。G7則在俄烏戰爭之後扮演協調一致對俄制裁的角色。

這次廣島峰會,日本邀請了多個七國集團之外的國家元首出席,包括印度、巴西、韓國、越南和澳大利亞,以及非盟輪值主席國葛摩聯盟、太平洋島國論壇主席國庫克群島、東協主席國印尼等。

法新社稱這個邀請名單「長得不同尋常」,並解釋背後原因有二:日本試圖擴展自身以及G7集團在發展中國家間的影響力;另一個則是進一步替代陷入僵局的G20。

「日本相信,中國和俄羅斯在通過經濟協作和反西方的言論來滲透日本,而且這方面中國還強於俄羅斯。」美國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日本主任約翰斯頓(Chris Johnstone)稱。

有觀點認為,G7應該從應對經濟危機的平台,轉變為應對非民主勢力的協作平台,從G7擴展為D10,包括澳大利亞、韓國和印度,D則代表民主。

俄烏何解?

俄烏問題無疑還將是這場峰會的主要話題。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在峰會開始前,密集會見了G7成員國的領導人,包括法國、義大利、英國和德國。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預計哲連斯基將在廣島峰會期間向七國集團領導人發表虛擬講話,甚至親自講話。

在七國峰會召開期間,中國政府的歐亞事務特別代表、前駐俄羅斯大使李輝正在訪問烏克蘭、波蘭、法國、德國和俄羅斯等國,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同各方進行溝通。

在中國調停之際,烏克蘭將加大在戰場上對俄的壓力,預計未來幾周烏克蘭將在西方武器和資金支持下,發起重大反攻行動,目標從俄羅斯軍隊手中奪回其東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

G7峰會似乎為了配合烏克蘭的反擊,將討論如何堵住對俄羅斯制裁的漏洞,強化後者面臨的經濟壓力。

上述消息人士稱,峰會上將宣佈新措施堵住通過第三國規避制裁的漏洞,同時會尋求破壞俄羅斯的能源生產以及支持俄羅斯軍事的貿易活動。

不過這個過程也將伴隨著爭論。制裁之初,拜登政府起初試圖推動並實施對俄制裁白名單制度,即除非列明允許的產品,其餘一律不准對俄貿易。但最終在七國集團斡旋下,形成了黑名單制度,即除了列入黑名單的產品,其餘都可以貿易。

「在我們看來,有時討論『我們先禁止一切,然後再允許一些例外』的做法不會奏效,」一位德國政府高級官員向路透社表示。「我們希望能非常、非常精確,以避免意料之外的副作用。」

然而這點可能在此次峰會改變,上述消息人士稱,峰會上有望扭轉此前制裁方式,至少在某些大類的商品之中實施「白名單」制度,如此一來莫斯科將更難找到制裁漏洞。

至於具體哪些領域被納入白名單制度,以及確切的措辭,將是七國領導人們本周談判和調整的內容。

俄國運油船抵達山東。2022年10月19日
俄國運油船抵達山東。

房間裡的大象—中國

中國雖然不是G7成員,但存在感並不弱。

在應對中國上,並不像面對俄羅斯那麼簡單,從此前的G7外長會、財長會,以及有關領導人透露的信息可知,七國領導人似乎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努力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面對台灣,G7領導人希望展現團結,同時在關鍵供應鏈上部分遷出中國,以「降風險」;另一方面,又試圖避免進一步使中國同西方的關係更加緊張。

上個月的G7外長會被認為是峰會的重要鋪墊,會議重申對台灣的政策「不變」,以試圖回調法國總統馬克宏的言論,後者上月訪問中國後稱歐洲應該避免「與己無關的危機」。此外,外長們還警告了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化活動」。

但是「這個G7不是一個反華的(anti-Chinese)G7」,法新社援引馬克宏的一位顧問稱,「我們有對中國而言積極的信息,即我們凖備好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協商。」

在經貿領域,這種矛盾的心態和微妙的平衡同樣存在。

本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表明G7尋求一個「多面化的對華經貿關係」,具體而言,「去風險,而不脫鉤」(de-risking,not decoupling)。馮德萊恩還說,「我們面對脅迫很脆弱…...尤其是那些已經產生依賴的部分,所以我們要採取行動。」

上述官員認為,雖然G7是由共識驅動的集體,但是東道主在制定議程方面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日本人非常、非常關注經濟安全問題,包括對中國。可以期待的是,G7將通過此次峰會表明「我們團結在共同的價值觀背後」,但「每個國家都將處理自己與中國的關係」,而且這個問題將是廣島峰會上相對「更複雜」的問題之一。

此前,美國財長葉倫表示,華盛頓正在完成一個針對中國的新的對外投資審查機制,新的美國投資限制將「範圍縮窄」,並且針對「明確影響國家安全」的技術,並將與其他G7成員國據此進行非正式討論。

在廣島討論核問題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把G7放到廣島有兩個好處:一方面,這是他的選區,可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另一方面,沒有比廣島更合適的地方來討論去核化。

岸田文雄表示,選廣島作為峰會舉辦地,就是為了讓領導人們看到核武器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他希望帶領各國領導人到當地的和平公園和紀念館,參觀記錄廣島被美國原子彈轟炸後的種種慘狀的各種資料。

去年,岸田文雄提出了「廣島行動計劃」,號召各國發誓永不使用核武器,對核武庫保持透明,進一步去核化,以及承諾核不擴散。

在七國集團中,有三個國家擁有核武器——美國、英國、法國。美國科學家聯盟(FAS)的數據顯示,美國現有核彈頭5244顆,法國和英國則差了一個數量級,分別擁有290顆和225顆。

不過,其他G7國家雖然沒有核武器,要麼美國在當地部署核武器,要麼處於美國「核雨傘」的保護之下,以便在需要的時候用核武器防衛美國本土,其中包括離中國和俄羅斯都很近的日本。

而不在G7之中的韓國,離中國和俄羅斯比日本更近,近期也獲得美國的承諾,駐紮一艘戰略核潛艦到韓國。

根據美國五角大樓估計,中國也處在史上最大規模的核武庫擴充進程之中,其核彈頭數量可能從當前的400顆到2035年升級到1500顆。

再加上,朝鮮和俄羅斯都做出過核威脅,這種情況下,岸田文雄「全球無核武」的倡議,顯得不切實際。

雖然做了這麼多努力,但岸田的願望很有可能落空,能達成切實的去核化協議的可能性很低。比如外長會上特地明確闡述「當前嚴峻的安全形勢」。國際反核武器組織也向G7喊話——當前核威脅的級別如此之高,要求大國們採取切實的行動,而不是又一份空泛的聲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